第461章 沪上婚讯 东北暖意(2 / 3)
到楼下,看着他骑上电动车,忽然想起第一次见他时,他穿着衬衫,拿着《金属的记忆》,温文尔雅的样子,谁能想到他是从东北小县城出来的,小时候跟着父亲打铁,手上也有过不少伤疤。
下午,何静接到婆婆的电话。刘知非的母亲是东北人,说话爽朗,声音洪亮:“静静啊,婚礼的事就麻烦你多操心,小刘那孩子粗线条,不懂这些。我和你爸准备下个月来上海,给你们带点东北的特产,还有我给你做的棉袄,冬天穿暖和。”何静笑着应着,心里暖暖的——以前总怕婆媳关系不好,现在看来,婆婆是个实在人。
挂了电话,她开始设计婚礼用的铜铃。她画了好几个草图,有圆形的,有菱形的,最后选了心形,铃身上刻缠枝莲,铃舌用银做,这样声音更清脆。她拿出黄铜块,开始熔铸,焊枪的火光照在她脸上,映得眼睛亮晶晶的。她想起刘知非说的,要给她一个有仪式感的婚礼,忽然觉得,这场婚礼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的融合——上海的细腻,东北的豪爽,就像铜和银,熔在一起,能生出最温润的光。
傍晚,刘知非下班回来,手里拎着个大袋子。“猜猜我给你带了什么?”他神秘兮兮地打开袋子,里面是一套凤冠霞帔的样品,“我问了公司的上海同事,他们说这家店做的中式礼服最正宗,我就订了一套样品,你试试合不合身。”
何静拿着凤冠,上面缀着珍珠和红绒花,做工精致。她走进里屋换上霞帔,红色的锦缎衬得她皮肤白皙,领口绣着凤凰图案,栩栩如生。刘知非看着她,眼睛都看直了:“真好看,比我想象中还好看。”他走过去,帮她整理霞帔的系带,手指轻轻碰到她的肩膀,“静静,你知道吗?第一次在书店见你,我就觉得你特别好,温和,踏实,像我老家冬天的太阳,暖烘烘的。”
何静笑了,转过身抱住他:“我也是。第一次见你,觉得你懂金属,懂我,就像找到个能一起说话的人。刘知非,谢谢你从东北来上海,谢谢你刚好遇见我。”
那天晚上,两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月亮,商量着婚礼的宾客名单。何静念着名字:“张阿姨,李奶奶,读书会的朋友,还有我那些老同学。”刘知非点头:“我爸妈,我哥嫂,还有公司的几个同事,他们都想来看看上海的中式婚礼。”他顿了顿,又说,“静静,我想在婚礼上,给你唱首东北的歌,我爸教我的,《家在东北》,虽然有点土,但我想让你知道,我的家,以后也是你的家。”
何静笑着点头,靠在他怀里。院子里的爬墙虎沙沙作响,远处传来老弄堂的叫卖声,一切都那么安稳,那么美好。她想起自己34岁生日时,还在纠结长寿和璀璨哪个更重要,现在她终于明白,最好的生活,不是独自璀璨,而是有人陪你一起,把日子过得安稳又热闹,把平凡的时光,过成最温暖的诗。
第二天一早,何静就开始准备请柬。她用宣纸裁成方形,毛笔蘸着墨,一笔一划地写着宾客的名字,封面用烫金工艺刻上“囍”字,旁边缀着小小的铜铃图案。刘知非下班回来,就帮她装请柬,贴上邮票,两人忙到深夜,却一点都不觉得累。
朱雀看着他们忙碌的样子,偷偷跟何一铭说:“你看他俩,多般配。小刘虽然是东北人,但细心,对静静好,比那些上海本地的小伙子还靠谱。”何一铭点头:“是啊,只要静静高兴,咱们就放心了。中式婚礼好,热闹,也让小刘的爸妈看看,咱们老何家对他重视。”
日子一天天过去,婚礼的准备越来越顺利。刘知非的父母来了上海,朱雀特意做了上海菜,红烧肉、糖醋排骨、清蒸鱼,刘妈妈吃得赞不绝口:“嫂子的手艺真好,比我们东北的菜还好吃。”何静陪着婆婆逛城隍庙,买婚礼用的红绸和灯笼,刘妈妈拉着她的手说:“静静,以后小刘要是欺负你,你就跟我说,我收拾他。”何静笑着点头,心里暖暖的。
婚礼前一天,院子里搭起了红绸棚,挂满了灯笼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