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准备开张(1 / 2)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他就揣着报头的样稿往钟楼街跑,印刷机的研得慢慢来,可报社开张的日子已经定了,这头一桩大事可不能耽误。
刚到街口,就见刘太监——如今朱允熥特意给升了品级,宫里人都改称他“刘公公”
了——正指挥着几个小太监往门楣上挂匾额。
黑漆底的牌匾上,“大明见闻报”
五个金字是请翰林院的老学士写的,笔力浑厚,看着就透着股正经劲儿。
小刘子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太监,被朱标一句安排到朱允熥身边。
如今,他已经成为了朱允熥的专职太监,负责照顾这位尊贵的主子的生活起居。
在跟随朱允熥的这几天里,小刘子展现出了他的机灵和聪慧。
他总是能够迅地理解朱允熥的意图,并以最快的度完成任务。
无论是端茶倒水、传递消息还是处理一些琐碎的杂事,小刘子都做得井井有条,没有丝毫的差错。
朱允熥对小刘子的表现也颇为满意。
他觉得这个小太监不仅手脚麻利,而且头脑灵活,是个可造之材。
如果小刘子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将来必定会有一番作为。
当然,小刘子能够得到朱允熥的赏识,并非仅仅因为他的机灵。
更重要的是,他对朱允熥忠心耿耿,毫无二心。
这种忠诚让朱允熥感到十分放心,也使得他更加看重小刘子。
“小殿下,您瞧这位置正不正?”
小刘子踮着脚,指挥着人往左挪半寸,又往右移三分,直到朱允熥点头说“成”
,才让工匠把钉子钉牢。
他手里还攥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开张的琐事:“报童的衣裳裁好了,青布短褂,前后缝着‘报’字;茶馆的阅报点也搭了架子,就等报纸印出来往上摆;还有昨儿您说的‘创刊号’,先生们熬夜写好了,就差您过目。”
朱允熥接过稿子,蹲在门槛上翻看起来。
头版是皇爷爷的御笔“以民为本”
,二版登了分档收税的新规矩,用大白话写着“买绸缎多交税,买米粮少花钱”
,三版是农桑坊的“浸种新法”
。
“就这么印!”
朱允熥把稿子往刘伴伴手里一塞,“让先生们再校一遍,别有错字。
对了,创刊号得多印些,先送官府、驿站,剩下的让报童们沿街卖,买一份送个小书签,上面印报社地址,让大家知道以后在哪买。”
小刘子赶紧记下:“小的这就去办。
对了,昨儿选的那二十个报童,都在院里等着呢,您要不要训训话?”
朱允熥一掀帘子进了院,二十个半大孩子立马站成两排,个个穿着新做的青布褂子,手里攥着空报箱,紧张得手心冒汗。
领头的是个叫小石头的少年,爹是战死的士兵,娘卧病在床,他听说报童能挣钱,头一个报的名。
刘伴伴赶紧从袖里掏出张纸条:“回小殿下,招了三个老秀才,都是落第后在城里教馆的,字写得周正,也懂些农桑事理;还有两个年轻举子,说是想写写边关的事,听说您要办报,特意从客栈赶来的。”
“叫进来瞧瞧。”
朱允熥往正房走,刚进门就见三个穿长衫的老者正拘谨地坐着,见他进来赶紧起身行礼。
为的姓周,头花白,手里还攥着本自己批注的《农政全书》:“小殿下,老朽在乡下教了三十年书,知道百姓最想知道啥——哪样稻种能多打粮,哪味草药能治咳喘,这些写进报里,比诗词歌赋有用。”
另两个老秀才也跟着点头,一个说擅长算账目,能把新税法的利弊算得明明白白;一个说常去市集听闲话,知道哪家布庄的布结实,哪家药铺的药实在,能写些“市井实话”
。
朱允熥听得高兴,指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