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裹被子上朝的朱允熥(1 / 2)
洪武十六年的早朝,天还没亮透,奉天殿的铜鹤香炉里刚升起第一缕檀香,朱元璋手里却捏着个稀奇物件,引得满朝文武频频侧目。
那物件铁制的笔杆,下头坠着截亮闪闪的金属尖,看着不像毛笔,倒像工匠铺里的小凿子。
朱元璋指尖转着笔,目光扫过阶下群臣,忽然开口:“都瞅啥?这是允熥那小子捣鼓出来的新玩意儿,叫‘钢笔’。”
话音刚落,阶下顿时起了阵低低的议论。
翰林院学士宋濂扶着朝笏,眉头微蹙——太孙殿下不好好研读经史,竟沉迷这些“奇技淫巧”
,成何体统?
朱元璋像是没瞧见众人神色,抓起案上的奏折,往旁边的空案上一放,蘸了点墨,握着钢笔就在空白处写起来。
笔尖划过纸面,出“沙沙”
的轻响,比用毛笔时利落得多,不过片刻,就写满了半页,字迹虽小,却笔笔挺括,没有丝毫晕染。
都来看。”
朱元璋把写满字的纸往阶下一递,内侍赶紧接住,呈给前排的大臣传阅,“用这钢笔,不用磨墨,不用蘸笔,写起来快三倍,墨还不脏手。
咱瞅着,各部院抄录文书、边关传递军情,用这东西都合适。”
群臣传看间,议论声渐渐变了调。
兵部尚书茹太素摸着下巴点头:“回陛下,若是边关急报能用此物,确能省不少功夫。
往日八百里加急,文书往往因墨干得慢,得备两三个书吏轮换着写,有这钢笔,一个人就能顶事。”
户部尚书也凑趣:“可不是嘛,咱户部算钱粮,册子堆得比人高,用这笔抄录,怕是能省一半力气。”
朱元璋哼了声,目光落在宋濂身上:“宋先生觉得,这物件是‘奇技淫巧’?”
宋濂赶紧躬身:“臣不敢。
只是……淮王殿毕竟皇孙,当以经史为重,这些工匠之事,交由工部便可。”
放屁!”
朱元璋把钢笔往案上一拍,震得镇纸都跳了跳,“经史能让粮草快点运到北平?能让军报早一日到朕案头?允熥这是在替朝廷办事,替百姓省劲,怎么就不务正业了?”
他顿了顿,声音放缓些,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今儿叫你们来,一是让你们瞧瞧这钢笔的好处,回头各部院都领些去用,工部抓紧批量打造;二是让你们认认人——这物件的明者,咱朱家的好孙儿,朱允熥。”
说着,他朝殿外喊了声:“把人带上来!”
殿门“吱呀”
一声被推开,只见太子朱标抱着个鼓鼓囊囊的东西走进来,那东西裹着厚厚的锦毯,只露出个毛茸茸的脑袋,眼睛还眯缝着,正是朱允熥。
原来头天夜里,朱元璋特意传口谕,让朱允熥次日随朝,亲自讲讲这钢笔的妙处。
可这小子打小就贪睡,寅时三刻被内侍叫醒时,还抱着枕头哼哼唧唧不肯起,朱标没法子,只好找了床厚毯子,把他裹得像个粽子,一路抱着进了奉天殿。
“皇爷爷……”
朱允熥在毯子里蹭了蹭,揉着眼睛,声音还带着浓浓的睡意,怀里不知何时还揣着个啃了一半的蜜糕,嘴角沾着点糖渣。
这模样落在群臣眼里,顿时又起了阵骚动。
宋濂脸色更沉了——哪有皇子龙孙抱着上朝的?还揣着蜜糕,成何体统!
朱元璋却看得哈哈大笑,从朱标怀里接过“粽子”
,往自己膝头一放,伸手擦掉他嘴角的糖渣:“睡够了?该给你这些叔伯大爷讲讲,你这钢笔是怎么造出来的。”
朱允熥打了个哈欠,扒着朱元璋的龙袍坐直身子,眼睛慢慢亮起来:“就是……就是觉得毛笔写着慢,李匠头说铁能打尖,竹管能储墨,我们就试着把铁尖安在竹管上,涂了桐油防漏,试了几十次就成了。”
他说得简单,可阶下的工部尚书麦至德却红了脸——这法子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