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光影公司与高校共建“影视修复学产业人才的“长期培养”(2 / 2)
I修复工作站等设备,学生从大二起就能进入基地轮岗实习;每年还会开设“修复工坊”,邀请国内外顶尖修复师开展短期课程,甚至会组织学生参与海外老片修复交流项目,拓宽国际视野。
签约仪式的核心环节,陆砚辞走上前,接过话筒,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嘉宾与旁听的学子,语气沉稳而饱含远见。“今天成立这所学院,我们想做的不只是培养会修片子的技术人员。”他抬手示意屏幕上一张布满霉斑的老胶片照片,“影视修复工作,绝非简单的技术操作。你面对的可能是一卷即将脆化的民国胶片,也可能是一部记录着时代记忆的红色影片,修复它们,需要技术的精密,要精准识别每一处破损,用最恰当的方式修补;更需要历史的温情,要去了解影片背后的故事,理解那个年代的光影语言;最需要的,是艺术的审美,要懂得保留胶片的颗粒感,还原影片特有的色调,不能为了追求‘干净’而磨掉所有时代印记。”
他讲述起之前修复一部五十年代的市井影片时的经历:“那部片子的画面偏暗,技术团队最初想提亮色调,可老修复师提醒,那是当时片场灯光条件有限造成的,恰恰还原了老上海弄堂的烟火气。如果贸然调整,就丢了那份真实的质感。”这个例子让在场的学子们频频点头,也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了修复工作的深层内涵。
“我们希望的,是培养出真正‘懂’这些老片子的守护者,而不是只会操作冰冷机器的工匠。”陆砚辞的声音愈发坚定,“这些老片是民族的文化记忆,修复它们,就是守护这些记忆不被时光抹去。而你们,未来的每一位学子,都将成为这份记忆的传递者。”
这番话语,让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王爷爷抬手擦了擦眼角,他一辈子担心的手艺传承问题,终于有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技术团队的年轻工程师们也倍感振奋,这意味着他们钻研的技术将有更多人接力;而旁听的学子们,眼神里更是燃起了炽热的光芒,不少人悄悄握紧了拳头,暗自下定决心要成为学院的首批学子。
签约仪式结束后,学院的招生通道随即开启。消息一经发布,便吸引了各地影视、数字技术、历史等多个专业的学子报名。经过文化考核、实操测试与面试层层筛选,首批三十名学子脱颖而出。他们中既有对传统胶片充满热情的文科生,也有擅长编程的技术达人,还有从小跟着长辈看老片、对经典影视满怀情怀的年轻人。
开学那天,首批学子走进了专属实训基地。当他们第一次触摸到真实的老胶片,第一次用放大镜观察银粒的分布,第一次在AI工作站尝试识别霉斑时,脸上满是新奇与郑重。王爷爷特意来到现场,给每位学子赠送了一把迷你版的胶片刮刀:“这把小刮刀,是提醒你们,无论技术多先进,对老片子的敬畏之心不能少。”
陆砚辞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影视修复人才的培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四年的学制只是起点,后续还需要行业与学界持续投入、耐心打磨。但他坚信,这些学子终将接过老修复师与技术团队的接力棒,成为懂技术、通历史、有审美的复合型修复人才。
这所影视修复学院的成立,早已超越了校企合作的范畴,成为影视文化传承的重要里程碑。它为影视修复产业搭建了长期的人才培养通道,让那些濒临失传的修复技艺有了传承的载体,让先进的修复技术有了传播的平台。而这些怀揣热爱与敬畏的学子,终将成为尘封光影的守护者,让更多老片在未来的岁月里重焕光彩,让民族的文化记忆得以代代相传。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