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光影公司与高校共建“影视修复学产业人才的“长期培养”(1 / 2)

加入书签

深秋的京都电影学院,银杏叶铺满了校园的石板路,金黄的叶片与红砖教学楼相映,透着静谧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校内的核心会议室里,更是气氛庄重又满含热切,巨大的长条会议桌铺着深绿色台布,桌上整齐摆放着签约文件、钢笔与铭牌,墙面的投影屏上循环播放着老胶片修复前后的对比画面,从《乱世豪杰》的斑驳影像到《铁血道钉》的清晰重映,每一帧都在诉说着影视修复的价值。

陆砚辞身着简约的深灰色西装,与光影公司的技术团队、老修复师代表并肩而立;对面,京都电影学院的校长、影视学系主任及资深教授们端坐,文旅部的相关负责人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在场的还有几位特殊的观众——十几位来自各地的影视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他们是通过层层选拔获得旁听资格的佼佼者,眼神里满是对这个新兴领域的向往。

上午十点整,签约仪式正式开始。当陆砚辞与京都电影学院校长共同拿起钢笔,在合作协议上落下工整的签名时,现场响起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协议上的每一条款,都凝聚着双方数月的反复磋商,从课程设置到实训安排,从师资配比到就业衔接,无一不体现着对影视修复人才长期培养的严谨态度。随着两人交换协议文本,握手示意,屏幕上赫然打出“京都电影学院—光影影视修复学院”的金色字样,标志着国内首个聚焦影视修复的专业学院正式成立。

这绝非一次简单的校企合作,而是一次跨越行业与学界的深度融合。此前,影视修复领域的人才多依赖老修复师口传心授,或是数字技术人才跨界转型,缺乏系统的专业培养体系,导致行业长期面临人才断层的困境。而这次共建学院,正是要打破这一僵局,搭建起“理论+实践+传承”的完整培养链条,为影视修复产业播下能持续生长的种子。

根据双方敲定的规划,学院精心设置了“胶片修复”“数字修复”与“经典影视研究”三大核心专业方向,学制四年,采用“双导师制”——每位学生除了高校的学术导师,还会配备一位光影公司的行业导师,或是经验丰富的老修复师,或是顶尖的技术工程师,确保学子既能夯实理论基础,又能紧跟行业实操节奏。

三个专业方向虽各有侧重,却又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影视修复的完整知识体系。胶片修复专业堪称“传统技艺的守护阵地”,课程不仅涵盖胶片材质学、霉斑与破损修复技法等核心内容,还特别设置了非遗技艺实训课。光影公司特意将王爷爷等老修复师请进课堂,他们会带着用了半辈子的胶片刮刀、放大镜,手把手教学生识别不同年代胶片的基底材质,练习手工修补乳剂层开裂的精细活。“很多老胶片的破损是独一无二的,AI替代不了手工的温度。”王爷爷在提前录制的课程寄语里说道,“希望孩子们能静下心,接住这门手艺。”

数字修复专业则聚焦现代科技与修复技术的融合,课程围绕AI修复模型训练、区块链存储技术、数字影像校准等展开。光影公司开放了核心技术的实训权限,学子们将有机会参与真实的老片修复项目,比如用AI模型识别早期市井影片中的划痕,通过算法还原缺失的画面帧。技术负责人介绍:“我们会把修复《乱世豪杰》时的原始数据开放给学生,让他们在实战中理解,数字技术不是粗暴修图,而是精准还原老片的时代质感。”

而经典影视研究专业,则是连接技术与文化的桥梁。该专业的课程涵盖影视史、文化人类学、影像美学等,学生需要系统学习不同年代影视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甚至要研究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审美倾向。“修复一部民国武侠片,要懂当时的武侠文化;修复一部红色经典,要理解那个年代的热血精神。”高校的学术导师解释道,“不懂这些,修复就只是修好了画面,却丢了影片的灵魂。”

除此之外,学院还规划了丰富的实践环节。光影公司在影视产业园内搭建了专属实训基地,配置了专业的胶片扫描仪、A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