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日常教学,严格管理(2 / 3)

加入书签

暮色里吐出青烟,王婶正往大铁锅里撒玉米面。1982年的粗瓷碗在石桌上摆得整整齐齐,每个碗底都刻着学号。“张扬今天的窝窝头没吃完。”王婶把剩饭倒进泔水桶,铁桶碰撞的声音在院子里回荡,“得让他明天自己去磨玉米面,知道粮食金贵。”

李思成站在祠堂的暗影里,看着张明远整理的周报表。劳动课评分栏里,张扬的“木工”项还是零分,但“站军姿”后面多了个“良”。最底下贴着苏眉的心理记录:“今天主动帮小雨捡刨花,虽然嘴硬说‘顺便’。”他突然笑出声,指尖划过1982年的信笺,上面是周明德的批注:“顽石开始点头了。”

夜深时,宿舍区的煤油灯渐次熄灭。张扬躺在床上,摸着手心里的糖纸——是小雨给他的,说“吃了就不疼了”。窗外传来马师傅刨木头的声音,规律得像心跳。他突然坐起来,借着月光穿好衣服——明天要早起磨玉米面,王婶说磨不够三斤,早饭就没得吃。

第二天一早,张扬就扛着玉米去了磨坊。磨盘转得吱呀响,玉米粉落在他的蓝布工装裤上,像撒了层金粉。王伯蹲在旁边抽烟袋,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晓聪当年磨玉米面,磨到手上起泡,照样磨够了五斤。”张扬没说话,只是把磨好的玉米面往麻袋里装,手指被磨得通红,却攥得更紧了。

课堂上,赵兰芝拿着1982年的报纸给孩子们讲经济。报纸上的“个体户”三个字被她用红笔圈出,旁边还贴了张老照片——1982年的集市上,卖糖葫芦的小贩正给孩子递糖。“当年的个体户,凌晨三点就去进货,靠的就是勤快。”她指着照片,“你们现在学的,就是怎么靠自己的双手过日子。”

张扬突然举手,声音有点哑:“老师,1982年的个体户,能考上大学吗?”赵兰芝笑了,从讲台下拿出本1982年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你看,这上面的名字,当年就是卖冰棍的,后来考上了人大。”

劳动实践课上,孩子们跟着王伯去田里插秧。泥水没过脚踝,凉丝丝的。张扬一开始总把秧苗插歪,急得直冒汗。晓梅在旁边教他:“要把根须理顺了再插,就像做人要站直了。”张扬没说话,只是默默地重新插,直到插完一垄,腰都直不起来了,却咧开嘴笑了。

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日常中处处体现。每天早上六点半,广播准时响起,孩子们必须在十分钟内起床洗漱,然后到操场集合做早操。晚上九点,准时熄灯,谁也不能例外。有一次,小雨看书看得太入迷,熄灯后还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看,被周明德发现了。老校长没有批评她,只是把书收了,说明天早上可以早起看,但晚上必须按时休息,保证第二天有精神上课。小雨点点头,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违反过作息时间。

在课堂纪律方面,更是严格。上课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做小动作,回答问题要举手。有一次,张扬在历史课上偷偷玩自己藏起来的小玩意儿,被赵兰芝发现了。赵老师没有当场发作,而是在下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看了1982年的一份纪律处分通知书,上面记录着一个学生因为上课不认真听讲被处分的事。“上课认真听讲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赵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张扬红着脸,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保证以后再也不会了。

日常教学在严格的管理中有序进行着,孩子们在1982年的氛围里,慢慢改变着。他们开始习惯系好鞋带,习惯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习惯珍惜粮食,习惯在劳动中寻找乐趣。张扬不再那么叛逆,小雨变得更加坚强,每个孩子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李思成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欣慰。他知道,日常教学和严格管理就像两只手,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这片1982年的土地上,真正成长为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人才,续写着“穿越育才中心”的传奇。

周明德在一次班会上,看着孩子们的变化,欣慰地说:“看到你们现在的样子,我就像看到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