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同心越海,共绘山河(2 / 4)

加入书签

同心’的故事——一个跨越三百年,连接了无数心灵的温暖故事。”

她翻开绘本,第一页便是英台与雍正帝在雍亲王府栽种海棠树的插画:英台身着素色宫装,手中握着海棠树苗,雍正帝站在她身边,正弯腰为树苗培土,两人的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三百年前,我们国家有一位叫英台的皇后,她与雍正帝一起,在王府的庭院里种下了这棵海棠树。”陈棠安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温情,“这棵树不仅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更承载着‘护亲护民,同心相守’的初心。英台皇后为了让各族百姓和睦相处,创办了夜市;为了让先辈的付出被铭记,修建了功劳阁;为了守护国家的海疆,召集工匠造出战船。而这棵海棠树,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了‘同心’信念从皇家庭院走向市井民间,从国内传到边疆,再到今天,即将跨越海洋,与世界相连。”

随着她的讲述,绘本一页页翻过:英台在功劳阁前训诫子孙的画面、腾格尔带着牧民在草原上抗击雪灾的场景、林棠棠背着学生过河的插图……每一幅画都配有简洁的文字,却饱含着最真挚的情感。当翻到草原牧民共同扛着沙袋加固羊圈的插图时,坐在前排的一位蒙古族少年突然举起了手,他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蒙古袍,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用流利的中文说道:“我叫巴特儿,来自蒙古国乌兰巴托!我听过这个故事!我的爷爷告诉我,很多年前,中国的工程师叔叔冒着暴风雪,来到我们的草原,帮我们修好了被大雪压塌的暖棚,还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了草料,让我们的牛羊平安度过了冬天。这就是你们说的‘同心’,对不对?”

陈棠安眼中泛起惊喜的光芒,她笑着点头,伸手邀请巴特儿走上讲台:“没错,巴特儿,这就是‘同心’!它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的专属,而是危难时刻的相互扶持,是平凡日子里的默默坚守。就像你爷爷经历的那样,当草原遭遇雪灾时,来自中国的帮助跨越了国界;当中国的山区需要支援时,来自各地的志愿者也会汇聚在一起。这就是‘同心’的力量——它能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因为同一个信念而携手同行。”

巴特儿站在讲台上,有些羞涩却坚定地说:“我爷爷说,从那以后,我们草原上的牧民,每年都会给中国的工程师叔叔寄去草原的奶豆腐和风干肉。我们虽然说着不同的语言,住在不同的国家,但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掌声中带着认同与感动。来自肯尼亚的女孩娜奥米也举起了手,她穿着一身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头上戴着编织的草帽,声音清脆而响亮:“我也要分享!我在非洲的村庄里,见过中国的援非医疗队!他们带着很多先进的医疗设备,帮我们村里的老人看病,还在村里建了学校,教我们读书写字,教我们种高产的玉米和蔬菜。现在我们村里的孩子都能上学,大家再也不用饿肚子了。这是不是也是你们说的‘同心’?”

“当然是!”阿依古丽接过话茬,快步走上讲台,小心翼翼地打开装有“同心旗”的锦盒。红色的旗帜在灯光下缓缓展开,旗面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签名与文字,像是无数颗跳动的星辰,闪烁着跨越国界的温情。“大家请看这面‘同心旗’,”阿依古丽的声音带着自豪,“上面有中国草原牧民的签名,有江南山区孩子的笔迹,有哈萨克斯坦学者的寄语,还有我们在‘山河同心行’中收集到的无数温暖瞬间。今天,我想邀请在场的每一位朋友,在这面旗帜上签下你们的名字,写下你们对‘同心’的理解。让这面旗帜,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让‘同心’的信念,跨越海洋,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话音刚落,青少年代表们纷纷起身,排着整齐的队伍走上前。巴特儿拿起笔,在旗上写下“草原与山河同心”,旁边还用蒙古文标注了“友谊长存”;娜奥米写下“非洲与亚洲同心”,画了一个小小的爱心;来自巴西的男孩卢卡斯写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