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入仙山撒手弃凡尘 走瀚海牵肠归故土(3 / 4)

加入书签

诗文,倒也能打发时间。林之洋反复托付多九公多加照应,然后回到家里,嘱咐丈母娘和女儿千万不能走漏风声。

第二天,林之洋就雇了小船,带着水手,把从女儿国带回的银子装上船,往唐家去了。

唐敖的妻子林氏自从得知唐敖被降为秀才的消息后,就天天盼着他回来。后来收到家信,才知道丈夫虽然回了岭南,却因为郁闷生病,不好意思回故乡,已经跟着哥嫂上了海船,出海去了。林氏听了这话,担心丈夫受不了海上的辛苦,时常焦虑,就经常和女儿小山抱怨哥嫂;就连唐敏夫妇,也常常念叨这事。不知不觉就过了一年。

这天,唐小山因为想念父亲,闷坐着没事,随手写了一首思念父亲的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梦醒黄梁击唾壶,不归故里觅仙都。九皋有路招云鹤。三匝无枝泣夜乌。松菊荒凉秋月淡,蓬莱缥缈客星孤。此身虽恨非男子,缩地能寻计可图。

小山写完,唐敏笑眯眯地走过来,看完诗,不禁点头说:“满肚子思念父亲的心意,句句都在纸上流露出来,没想到侄女的诗学近来进步这么大!最后一句意思虽好,但茫茫大海,去哪找呢?大概过不了多久,你父亲也就跟着你母舅回来了。”

小山站在一旁问:“今天叔父为什么满脸笑容?难道是得到父亲回来的消息了?”

唐敏说:“刚才我在学堂里看到一道恩诏,这可是盛世盛典,自古以来都少见。赶上这样的好时候,所以忍不住高兴。”

小山问:“是什么恩诏?难道是太后给天下的秀才都赏了官职,叔父从此可以做官了?”

唐敏笑着说:“要是把天下的秀才都拿去做官,那教书这行当就没人干了。你猜这道诏是因为什么发的?原来太后作为女皇帝,自古以来就少见,如今登基十多年,多次遇上大丰收,天下太平,明年正好是她七十大寿,所以特意降下十二条恩旨。至于给百官记功、增加科举录取名额这些,还有另外十多条恩旨,不在这道诏里。这十二条专门针对妇女,真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大恩典。”

小山说:“叔父有没有把诏书抄下来?”

唐敏说:“我因为这诏书有十二条之多,加上学堂里的朋友们都要争着看,就没抄下来。”

还好我逐条都记下来了。你先坐下,听我慢慢给你仔细说:

第一条:太后认为孝道是做人的根本,凡是妇女一向有孝顺的行为,在家孝敬父母,出嫁后孝敬公婆,要是在闺房内外都有好名声,就让地方官调查上奏,赐给表彰的牌匾。

第二条:太后觉得“孝”“悌”都是做人的根本,但世人只知道妇女要以孝为主,却不提悌;而且自古以来,也没有对悌行的表彰。殊不知“悌”这个字,对妇女来说最关键,家庭是否和睦,往往和这有关,是万万不能少的。如果姑嫂之间、妯娌之间能和睦相处、同心同德,互相敬爱、彼此劝诫,这就是尽了悌道,查明后也会给予表彰。

第三条:太后认为“贞节”二字自古以来就被重视,凡是妇女一向坚守贞洁,苦苦守节, 被侮辱却不屈服,气节刚烈值得称赞的,都会给予表彰。

第四条:太后因为长寿是五福之首,凡是妇女年纪到了七十岁,家里清白的,就赐给寿杖和牌匾。

第五条:太后觉得皇宫里的宫女,离开父母,长期住在深宫里,最是凄凉。现在下令查明,凡是入宫五年的,一律释放,听凭她们的父母自己选择婚配;以后选宫女和释放宫女,都以五年为期限。朝廷内外的臣民,凡是家里的婢女年纪在二十岁以上还没婚配的,就让她们的父母领回去,给她们找婆家;如果没有父母亲戚,就让主人代替她们选择婚配。

第六条:太后因为贫寒的老年妇女,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既没有亲戚可以依靠,又没有钱财来源,每逢饥寒交迫之时,只能坐着等死,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