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谈字母妙语指迷团 看花灯戏言猜哑谜(4 / 5)
这谜团,只怕咱们还在瞎猜呢。不过‘张、真、中、珠’……这十一个字
兰音说:“在女儿看来,念出来,耳朵仔细听,像个‘周’字;再比如‘珠汪’两个字,赶紧念出来,像个‘庄’字。,想来自然有用处。”唐敖说:“读熟了上段,已经学会字母了,何必再加下段?这不是画蛇添足吗?”多九公说:“老夫听说最近有‘空谷传声’的说法,大概下段就是为这个设的。要是不这样,里面缺了好多声音,怎么能传响呢?”唐敖说:“我听寄女说‘珠汪’是‘庄’字,忽然想起上面‘珠洼’两个字,要是照‘珠汪’的例子推,岂不是‘挝’字?”兰音点头:“寄父说得对。”
林之洋说:“这么说来,‘珠翁’两个字就是‘中’字,原来我也懂反切了。妹夫,我这‘空谷传声’里有个典故,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回事?”说完,便用手拍了十二下,停了停,又拍一下,再停一会儿,又拍四下。唐敖和多九公听了,一脸茫然。婉如说:“爹爹拍的大概是个‘放’字。”林之洋听了,高兴得眉开眼笑,不住点头:“以后再到黑齿国,要是遇上国母考才女,我就把女儿送去,还怕拿不了头名状元回来?”唐敖问:“请教侄女,怎么知道是‘放’字?”婉如说:“先拍十二下,按单字顺序数是第十二行;又拍一下,是第十二行第一个字。”唐敖说:“既然是十二行第一个字,自然该是‘方’字,怎么会是‘放’字?”婉如说:“虽然是‘方’字,但里面包含‘方、房、仿、放、佛’,对应阴、阳、上、去、入五声,所以第三次又拍四下,才归到去声‘放’字。”
林之洋说:“你们先别讲,我这典故还没拍完呢。”于是又拍十一下,接着拍七下,最后拍四下。唐敖说:“照侄女说的例子推,是个‘屁’字。”多九公问:“请教林兄,这是什么典故?”林之洋说:“这是当年吃了朱草,浊气下降的典故。”多九公说:“两位侄女在这儿,不该说这种玩笑话。而且音韵也是学问,现在林兄把‘屁’夹在学问里,岂不是近乎亵渎?”林之洋说:“要是说‘屁’和学问放一起就算亵渎,只怕不光我一个人这样。”唐敖说:“怪不得古人说韵学是天籁,这还真没错。今天我学会了反切,也不算在歧舌国白辛苦一场。”林之洋说:“以后到了黑齿国,再跟黑女谈论,她也不敢再说‘问道于盲’了。”唐敖说:“之前在巫咸国,九公说要把祖传秘方刻出来救济世人,我当时就说‘人有善念,天必从之’。果然到了歧舌国,就有世子、王妃这些病症,不光咱们借光学会了字母,九公还赚了一大笔钱。可见人要是存着善念,不知不觉就有好多好事找上门了。”
这天到了智佳国,正好是中秋佳节,水手们都想喝酒过节,早早就把船停了。唐敖因为这儿的风景、语言和君子国差不多,就约多九公、林之洋去看看此地过节是什么样子的。又因为早就听说这儿的人精通筹算,便想去打听打听来历。没多久进了城,就听见鞭炮声热闹非凡,集市上摆着好多花灯,买卖东西的人吵吵嚷嚷,特别热闹。林之洋说:“看这花灯,倒像咱们那儿的元宵节。”多九公说:“这也挺奇怪的!”于是找人打听,原来这儿的风俗是,正月太冷,过年没意思,不如八月天高气爽,不冷不热,正适合过年,所以把八月初一定为元旦,中秋改成上元。这会儿正是元宵佳节,所以才这么热闹。
三人看着花灯,顺便打听精通筹算的人。问来问去,虽然有几个人,不过只懂点皮毛,都不算精通。只有一个姓米的擅长这个。等找到米家,谁知这人去年中秋就带着女儿米兰芬去天朝投奔亲戚了。又到别处打听,找了好一阵子,忽然看见一家门口贴着张纸条,上面写着“春社候教”。唐敖不由得高兴起来,并说:“没想到这儿还有灯谜,咱们不如进去看看?说不定运气好,能碰到擅长筹算的人呢。”多九公说:“这太好了。”说罢,三人便一起往里走,刚进大门,就看见二门上贴着“学馆”两个大字,唐敖和多九公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