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4 / 6)

加入书签

文卿说什么也不肯起来。

向知县拉他坐下,他也坚决不坐。向知县看他不为所动,就着急的说:“这是崔大老爷把你送来的,我要是这么招待你,让崔大老爷知道了可不好。”鲍文卿回答说:“虽然老爷您想特别照顾我,但这涉及到朝廷的规矩体统,我绝对不敢坏了规矩。”说着,他就垂着手站在那儿回了几句话,然后退到走廊

向知县想让家里的亲戚出来陪他,他也不敢接受;最后叫管家出来陪,他才放松下来,和管家坐在房里有说有笑。

第二天,向知县就准备了一桌酒席,摆在书房,还亲自作陪,甚至斟酒要敬他。鲍文卿“噗通”一声又跪在地上,说什么也不敢接酒;叫他坐下,他还是不坐。向知县实在没办法,只好把酒席撤下去,让管家陪他吃。等吃完后,鲍文卿还上来感谢赏赐。

向知县写了感谢按察司的文书,又封了五百两银子要答谢鲍文卿。可鲍文卿一分钱都不肯收,还说:“这是朝廷发给老爷们的俸禄,我就是个地位低下的人,哪敢用朝廷的银子?我要是拿这钱回家养家,肯定会折寿的。求大老爷开恩,留我一条命吧。”向知县看他态度坚决,也不好勉强,就把他这番话写成文书,禀告给按察司;又留他在家里住了几天,然后才派人送他回京城。

按察司听说鲍文卿不肯收钱,就笑他是个死脑筋,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按察司升官调到京城任职去了,就把鲍文卿也带到了京城。没想到刚到京城,按察司就因病去世了。这下鲍文卿在京城没了靠山,他本来就是南京人,只好收拾行李,回南京去了。

南京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的地方,内城有十三个城门,外城有十八个城门,横穿整座城有四十里,绕着城走一圈足足一百二十多里。城里大街几十条,小巷几百条,到处都是人,繁华又热闹,满是富丽堂皇的楼阁。

城里有条河叫秦淮河,从东水关流到西水关,足有十里长。河水满满的时候,装饰华丽的游船来来往往,吹拉弹唱,从早到晚不停歇。南京城里城外,到处都是金碧辉煌的寺庙道观,屋顶铺着碧绿的琉璃瓦,屋脊装饰着朱红色的飞檐。在南朝梁代的时候,就有四百八十座寺庙,到现在,寺庙数量更是翻了十倍不止,起码有四千八百座!

南京的大街小巷,加起来有六七百家大酒楼,一千多家小茶馆。就算你走进偏僻的小巷,也总能找到那些挂着灯笼卖茶水的地方,屋里插着新鲜的花朵,用甘甜的雨水煮着好茶,茶馆里坐满了喝茶聊天的人。

到了晚上,河两岸酒楼的明角灯就亮起来了,每条街上都有几千盏,把街道照得跟白天一样亮,行人出门都不用提灯笼。等到秦淮河上月亮升起时,随着夜色的加深,河里就会有小船摇过来,船上有人细细地吹拉弹唱,歌声曲调凄凉婉转,听得人心潮起伏。河两岸楼阁里住着的姑娘们,穿着轻薄的纱衣,头上戴着茉莉花,纷纷卷起湘妃竹帘,倚着栏杆静静聆听。只要画船上的鼓声一响,两岸楼阁的窗帘、窗户就纷纷打开,屋里焚烧的名贵香料,那香气就一股脑地飘出来,和河面上的月色、烟雾融合在一起,远远看去,就像传说中神仙居住的仙境一样,美得如梦似幻。还有那十六楼的歌女们,每天精心梳妆打扮,穿着华丽的衣服,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南京城的日子,每天都像在过寒食节、元宵节一样热闹!

鲍文卿家住在水西门,水西门离聚宝门很近。据说以前聚宝门每天都有上百头牛、上千头猪、上万担粮食运进来,到现在,运进来的牛起码有一千头,猪有一万头,粮食更是多得数不清!

鲍文卿从水西门回到家,就和妻子见了面。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干唱戏这一行的,现在他也接着做这行谋生。在南京的戏曲行业里,淮清桥那边有三个戏班总寓所和一座老郎庵,水西门这边有一个总寓所和一座老郎庵。总寓所里都挂着一个个戏班的牌子,上面写着戏班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