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势如破竹(2 / 3)
与巩固,深知主公在外开疆拓土,后方的安稳重于泰山。而远在吴郡、丹阳等地,正忙于清剿严白虎等山越宗贼残余势力的吕范、董袭等将领,闻此酣畅淋漓的大胜,亦是士气大振,剿匪行动随之更加顺畅。
然而,拿下庐江,并未让孙策的征伐脚步有片刻停歇。他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目光,已然投向了东南方向那片更为广袤的土地——会稽郡。那里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大守王朗的地盘。与庸碌无能、众叛亲离的刘勋截然不同,王朗乃是名士出身,海内知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会稽太守,在地方上经营日久,施政以宽,颇得部分士族与民心,根基之深厚,远非刘勋可比。
“公瑾,王朗此人,名望素着,根基已固,当如何处置,方能以最小代价拿下会稽?”孙策在刚刚接管的皖城府衙内召集众将议事,直接将这个难题抛给了周瑜。连战连捷固然让他信心爆棚,渴望一鼓作气,但他也深知王朗这块骨头不好啃,绝非刘勋之流可比,必须谨慎谋划。
周瑜沉吟片刻,羽扇轻摇,从容分析道:“伯符,王朗确实非比寻常。其名望犹如护身符,强攻会稽,即便凭借我军锐气能够攻克,也必然伤亡惨重,迁延时日,更会大损民心,日后治理尤为艰难。此非上策。”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如先行‘礼’招,以观其变。可派遣一位能言善辩、熟知江东士林舆情之士,持伯符亲笔撰写的恳切书信,前往会稽面见王朗,陈说天下大势,指明利害关系,劝其顺应时势,归附朝廷(此处的朝廷,此时已然意指孙策所代表的江东政权)。若能不成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收取会稽,方为全功。若其执迷不悟,恃傲不降,届时我再调遣大军压境,以泰山压卵之势迫其屈服,则我占尽道义优势,人心亦易收服。”
孙策性格虽更倾向于直接挥师东进,以武力扫平一切障碍,但也深知周瑜此策更具政治远见和战略智慧,更能稳固长远统治。“好!便依公瑾之策,先礼后兵!”他果断拍板,“然而,何人可以担当此说服王朗的重任?”
一旁沉默寡言的张昭此时出列推荐:“主公,余姚虞翻,字仲翔,此人学识渊博,贯通经史,且性情耿直,善于言辞,在江东士人中颇有清誉,或可担此重任。”孙策对张昭的眼光向来信服,当即应允,亲自修书一封,言辞在保持威严的同时,也给予了王朗足够的尊重,随后命虞翻为正式使者,携带书信与礼物,即刻启程前往会稽。
然而,王朗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了孙策等人的预料。他自恃海内名望、朝廷正朔身份以及会稽郡山高水远、易守难攻的地利,非但拒绝了孙策看似“客气”的招揽,反而言辞激烈地斥责孙策为“僭越”,并开始积极整顿兵马,征集粮草,意图凭借浙江(钱塘江)这一天险,构建防线,进行坚决抵抗。
消息传回皖城,孙策不怒反笑,那笑声中充满了强大的自信与一丝被激怒的战意:“王景兴欲效螳臂当车,阻我雷霆之势耶?正好!便让天下人亲眼见识见识,我江东儿郎的真正锋芒,看看是他的名望硬,还是我的刀锋利!”
他不再有任何犹豫,留下部分兵力由程普总领,镇守新得的庐江郡,并防备可能来自北方的威胁。自己则亲统大军主力,再以周瑜为全军总督,负责战略调度与临阵决机,以韩当、蒋钦等悍将为水陆先锋,浩浩荡荡,沿浙江水陆并进,杀奔会稽而去。这是江东猛虎的兵锋,首次如此凌厉地指向这片素以文风鼎盛、相对安宁着称的东南之地。
一时间,整个江东乃至更远方的势力,都将目光投向了会稽。孙策能否一举平定名望素着的王朗,真正奠定其无可争议的江东霸主基业?会稽郡,这片即将被战火燃遍的土地,将成为检验这只年轻而凶猛的江东之虎真正实力与气运的最终试金石。宽阔的江面上,无数战船鼓满风帆,破浪前行,孙策手按剑柄,屹立于帅旗之下,他的雄心壮志,如同这奔流不息的江水,汹涌激荡,不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