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5章 年10月16日(2 / 3)
一把旧竹篾刀,木柄上包着浆,刀刃上还有几道细小的划痕,“你爷爷以前用的,当年他教我做灯笼,就用这把刀,说削竹篾要慢,要顺着纹理来,急不得。”
我摸着刀把,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也是这样坐在铺子里,我趴在旁边看,他削竹篾的时候,手指被划了个小口子,血珠渗出来,他却笑着把竹篾递给我:“你看,这竹篾要削得匀,灯笼才能立住,就像做人,得稳。”那时候我不懂,只觉得爷爷的手真巧,那么细的竹篾,在他手里就能变成各式各样的灯笼。
“你爷爷还说,”陈叔拿起一盏没做完的灯笼,慢慢调整着竹篾的角度,“明灯三千不是说数量多,是每个灯里都有人的心意,这样亮起来才暖。你看现在那些网红灯,亮是亮,可没劲儿,照不暖人心。”他指了指窗外,“去年元宵节,巷里就我这两盏灯亮着,有个小姑娘过来问,说小时候跟着奶奶来过,现在奶奶不在了,想看看以前的灯,我给她做了个兔子灯,她抱着灯哭了半天。”
我看着陈叔手里的灯笼,又想起早上李奶奶给我的泡桐花,想起张大爷的摊,忽然有个念头冒出来——要是把泡桐花和灯笼结合起来呢?灯笼巷的春天也有泡桐花,要是在灯笼纸上印上泡桐花的影子,晚上灯亮起来,花瓣的影子落在墙上、地上,不就像花开在了灯里?满城的泡桐花,配上满巷的花影灯,这不就是“花开满城,明灯三千”吗?
我猛地站起来,抓着陈叔的胳膊:“陈叔,我有个想法!咱们做‘花影灯笼’,用泡桐花做标本,印在灯笼纸上,晚上亮起来就像花在灯里开着,再把巷里的老故事写在灯穗上,这样既有老味道,又有新意!”陈叔愣了愣,然后笑了,拍了拍我的手:“好小子,跟你爷爷一样,脑子转得快!我这就找竹篾,咱们先做个样品!”
那天晚上,我和陈叔在铺子里忙到半夜,他削竹篾,我剪灯笼纸,还把李奶奶给的干泡桐花拿出来,一片片贴在灯笼纸上,再刷上一层薄桐油。等做好的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陈叔把灯插上电,暖黄的光透出来,泡桐花的影子落在墙上,真的像一朵朵开着的花,灯穗上的小铃铛一摇,“叮铃”响,和我小时候爷爷做的兔子灯一模一样。
第二天,我拿着样品去找老赵,把想法跟他说了,还拉着他去了灯笼巷,让陈叔给演示了花影灯的效果。老赵看着墙上的花影,又听陈叔讲了爷爷的故事,沉默了半天,说:“小远,这个方案,有温度,我帮你再跟总监报一次。”
接下来的半个月,我几乎天天泡在灯笼巷里。李奶奶帮着收集掉落的泡桐花,还教我们怎么把花压得平整;张大爷每天早上都给我们送和豆浆,说我们忙得顾不上吃饭;陈叔把巷里的老邻居都叫来帮忙,有会剪纸的,有会写字的,大家围着桌子,剪灯笼纸的剪灯笼纸,写故事的写故事,铺子里每天都热热闹闹的,像回到了以前元宵节的时候。
有天晚上,我正在铺子里贴花,我妈给我打电话,说奶奶跟她念叨,说我最近瘦了,让我多吃点。挂了电话,李奶奶端着一碗热汤面进来:“刚煮的,加了个荷包蛋,快吃。”我接过碗,面条的热气熏得眼睛有点红,忽然觉得,其实我们做的不只是灯笼,是把巷里的人情味都装进去了,这样的灯,怎么会不暖呢?
第二次汇报的时候,我把花影灯放在了会议室中间,又播放了我们拍的灯笼巷的视频——李奶奶在摘泡桐花,张大爷在做,陈叔在削竹篾,老邻居们围在一起做灯笼。视频放完,我指着花影灯说:“总监,我知道这个方案可能不如那些网红项目赚钱,但灯笼巷里的每一盏灯,都装着老城区的回忆,装着普通人的心意。花开满城是风景,明灯三千是心意,而这些心意,就是能让大家留下来的理由,也是我们能把这个项目做好的底气——因为有这么多人在帮我们,有这么多故事在支撑我们,这就是我们的‘所向披靡’。”
总监沉默了很久,然后走过来,摸了摸花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