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三五)(2 / 6)
时发力,将沉重的陶罐从沙坑里抬了出来。陶罐刚一离开沙土,便有细碎的沙粒从罐口滑落,隐约能听到罐内传来轻微的“沙沙”声,像是有东西在里面晃动。
“里面有东西!”苏晴眼睛一亮,立刻将相机对准罐口,“会不会是……玄山氏的遗物?”
陈轩抱着陶罐,走到一处相对平整的石板上放下。他没有立刻打开罐口,而是先仔细检查了罐身的完整性——陶壁虽然有几处细微的裂纹,但整体结构稳固,显然是被人精心掩埋在这里的,而非自然遗落。他绕着陶罐走了一圈,最终停在罐口前,深吸一口气,缓缓伸出手,拧开了罐口那层用沥青和麻布密封的封口。
一股混杂着尘土、朽木和干燥纸张的气息,从罐口缓缓溢出。那气息不算浓烈,却带着一种跨越千年的沉静,仿佛一打开罐口,就有一段被尘封的岁月顺着气流涌了出来。陈轩屏住呼吸,从背包里取出一支细长的金属镊子,小心翼翼地探进罐口,轻轻夹起一叠卷在一起的东西。
那是几卷用桑皮纸制成的文书,纸张已经泛黄发脆,边缘有些地方甚至一碰就会掉落细小的纸屑。陈轩立刻将事先准备好的防潮垫铺在石板上,将文书轻轻放在上面,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初生的婴儿。苏晴早已调整好相机的参数,连呼吸都放轻了,生怕惊扰了这沉睡千年的字迹。
“先别急着展开,桑皮纸太脆了,直接拉容易断。”陈轩从背包里翻出一瓶蒸馏水和几块无菌脱脂棉,用镊子夹起棉花蘸了极少量的水,轻轻擦拭在文书卷边的位置。湿润的棉花让发脆的纸张稍稍软化,他才用指尖捏住卷首,一点点将文书展开。
第一卷文书展开时,上面的字迹让三人都愣住了。那并非常见的隶书或楷书,而是一种介于篆隶之间的古文字,笔画古朴苍劲,带着一种原始的力量感。陈轩虽然对古文字有所研究,却也只能勉强认出其中几个简单的字符,更多的则像是天书一般。
“这……这是什么字?”小林皱着眉,凑在旁边看了半天,也只认出一个“鉴”字的雏形,“完全看不懂啊。”
苏晴也跟着摇头,她拍过不少文物照片,见过甲骨文、金文,却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文字。她转头看向陈轩,发现他正眉头紧锁,目光死死盯着文书上的字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口——那里正是青铜三目佩所在的位置。
就在这时,陈轩忽然感觉到胸口传来一阵温热。他下意识地低下头,只见衣襟下的青铜三目佩不知何时竟泛起了淡淡的青光,那光芒透过布料,在他的胸口映出一个模糊的三目轮廓。紧接着,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文书上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字,在青光的映照下,仿佛活了过来一般,笔画开始微微扭曲、重组,渐渐变成了他能看懂的简体汉字!
陈轩猛地睁大了眼睛,呼吸都停滞了一瞬。他抬起头,看向苏晴和小林,发现两人正一脸疑惑地看着他,显然没有看到这神奇的一幕。他立刻明白过来,这是青铜三目佩与玄山氏文书之间的共鸣,只有佩戴三目佩的自己才能看懂这些文字。
“能看懂吗?”苏晴见他神色变幻,忍不住问道。
陈轩定了定神,压下心头的震撼,点了点头:“能看懂一些,这是玄山氏先祖的手札,记录的是鉴宝心得。”
他的目光重新落回文书上,那些由古文字转化而来的汉字,此刻正清晰地呈现在他眼前——
“鉴玉者,先观其气。真玉有灵,触之温润,其气如泉,连绵不绝;伪玉无魂,触之冰凉,其气如雾,散而不聚。昔年于蓝田见一玉璧,外覆朱砂,内藏裂纹,商贾以蜡填之,欲充古玉。吾以指尖探其气,觉其散而不凝,知是伪作,遂点破之……”
一段关于鉴别古玉的心得,字字句句都透着朴素却精准的智慧,没有晦涩的理论,只有亲身实践后的经验之谈。陈轩越看越入迷,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