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三一)(5 / 6)
。只听“咔嚓”一声轻响,那几块薄砖竟然整体向上弹起了一点。他和小林一起用力,将砖块慢慢挪开——常年埋在干燥的沙土里,虽表面有些开裂,却仍保持着完整的形状。
“找到了!”小林压低声音,眼里闪着兴奋的光。陈轩小心翼翼地将木盒抱起来,盒身很轻,似乎没装什么重物。他爬出土坑,将木盒放在沙地上,苏晴立刻用相机拍下木盒的外观——盒盖上刻着和丝绸卷上一样的“三目”符号,只是符号周围多了一圈云纹,比墙上的印记更精致。
“打开看看?”小林搓了搓手,满眼期待。
陈轩点点头,指尖扣住木盒的缝隙,轻轻一掰。盒盖应声而开,里面铺着一层暗红色的绒布,绒布上放着一卷泛黄的竹简,竹简用黑色的麻绳捆着,绳子虽有些磨损,却仍能看出当年编织的细密。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就一卷竹简?”小林有些失望,伸手想去碰,却被陈轩拦住:“别碰,竹简怕潮,先看看有没有损坏。”他戴着手套,轻轻拿起竹简——竹简共十三片,每片约二十厘米长,宽度不足三厘米,上面刻着的仍是篆书,只是比丝绸上的字迹更清晰,显然是当时玄山氏族人精心保管的。
展开第一片竹简,陈轩的目光顿住了——上面第一句话便是:“玄山氏之脉,以三目为记,佩者承文脉,当护书简于烽燧,待‘同佩者’至。”
“同佩者?”苏晴愣了一下,“难道还有其他人有青铜三目佩?”
陈轩心里也犯嘀咕——他一直以为青铜三目佩是陈家独传,却没想到古籍里没记载的后半段,藏着“同佩者”的说法。他继续往下看,竹简上的内容断断续续,多是记录玄山氏先祖在烽燧城的生活:如何观测风沙、如何传递军情、如何将族中典籍抄录备份藏于此处。只是到了最后一片竹简,内容突然变得急促起来:
“‘元封七年,匈奴扰边,烽燧告急。携主简西迁,留副简于此,待后世同佩者寻得,合二为一,方见文脉全貌。西迁之路,风沙阻,恐难至……’”
后面的字迹突然中断,竹简边缘有明显的断裂痕迹,像是书写时被什么紧急情况打断,连竹简都没来得及整理完整。
“主简西迁了?”苏晴皱起眉,“匈奴扰边时,玄山氏先祖带着主要的书简往西走了,只留下这卷副简?那主简现在在哪儿?”
阿木蹲在一旁,忽然开口:“往西走……过了黑石山就是罗布泊,那边全是无人区,风沙比这儿还大,当年老辈人说有‘迷魂阵’,进去就出不来。”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去年那群外人,好像也往罗布泊方向去过,不过没走多远就回来了,说是车陷进盐壳里了。”
陈轩将竹简小心放回木盒,盖上盒盖时,胸口的青铜三目佩突然又烫了一下——这次的热度比之前更明显,像是在回应竹简里的“同佩者”之说。他抬头望向西方,夜色已浓,罗布泊的方向隐在沉沉黑暗里,只有几颗星星在天际闪烁,像极了竹简上未写完的省略号。
“先离开这儿,回村子再说。”陈轩将木盒放进背包,拉上拉链时动作干脆,“副简里的信息太少,要找主简,得先弄清楚‘同佩者’是谁,还有玄山氏先祖西迁的具体路线。”
阿木也站起身,揉了揉膝盖:“对,晚上戈壁冷,而且容易起沙暴,回村子住安全。我表姐在村里开民宿,能给咱们腾房间。”
四人重新骑上骆驼,这次没有急着赶路,骆驼蹄子踩在沙地上,节奏缓慢而平稳。风比傍晚时更冷了,苏晴裹紧冲锋衣,忽然看向陈轩:“你说,去年那群人是不是也找到了什么线索?不然怎么会又去遗迹又去罗布泊?”
陈轩望着天边的星星,沉默了片刻:“不管他们找到什么,主简没那么容易被发现。而且……”他摸了摸背包里的木盒,“这副简里的‘同佩者’,说不定就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