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三一)(4 / 6)

加入书签

’。”

陈轩没接话,继续展开丝绸。画的后半段,文字终于出现了——不是常见的隶书或楷书,而是更古老的篆书,字体瘦劲挺拔,笔画间带着股苍劲的力道。只是很多字迹因丝绸褪色变得模糊,需借着手机光仔细辨认才能看清。

“‘汉元封六年,西出玉门,值风沙覆城,烽燧绝。’”苏晴轻声念着,指尖点过那些篆书,“元封六年是汉武帝时期,看来真和阿木说的汉代烽燧城对上了。”她顿了顿,指着下一句,“‘携玄山佩者,当守“文脉火种”,藏于“三目望处”。’”

“文脉火种?三目望处?”小林皱起眉,“这说得也太玄了,是指什么东西?”

陈轩的目光落在丝绸末尾——那里有一行更小的字,几乎要融进丝绸的底色里。他调整手机角度,反复辨认了几遍,才缓缓开口:“‘火种非物,乃书简;望处非远,乃烽燧之芯。’”

“书简?烽燧之芯?”苏晴猛地抬头,看向陈轩,“之前阿木说那片遗迹是汉代烽燧城,烽燧台的‘芯’不就是用来点火报警的燧石和柴草堆吗?难不成书简藏在烽燧台

阿木突然“啊”了一声,拍了下大腿:“对了!去年那群外人挖的就是烽燧台!当时我在远处看见他们围着那土台子刨,挖了个大坑,后来警察来了才停手。”他话音刚落,陈轩心里就咯噔一下——那群人显然也知道“文脉火种”的存在,只是没找到正确的藏处,才空手而归。

“不行,咱们得回去。”陈轩站起身,拍掉裤腿上的沙粒,“如果书简真藏在烽燧台里,那群人没找到,说不定还会回来。而且……”他摸了摸胸口的青铜三目佩,玉佩此刻仍在轻微震颤,“这玉佩的反应越来越明显,说明离‘三目望处’不远了。”

“回去?”小林吓了一跳,“万一那群人没走,在附近埋伏怎么办?咱们就四个人,他们有车有工具,硬碰硬肯定吃亏。”

“不会埋伏的。”阿木蹲在沙地上画了个简易地图,指尖点着一处凹陷,“从这儿回遗迹,要经过‘死沙窝’——那地方全是流动沙丘,车开进去就陷,他们就算想等,也只能在外面绕。咱们骑骆驼走小路,比他们快。”他抬头看向陈轩,眼神坚定,“陈先生,我陪你们去。一来你们不认得路,二来……那片遗迹是老祖宗留下的,不能让外人糟蹋了。”

苏晴也点头:“我负责记录和警戒,小林你跟着陈轩,帮忙清理烽燧台的沙土,咱们速去速回,天黑前搞定。”小林虽还有些犹豫,但看着陈轩手里那卷丝绸上的玄山印记,终究还是咬了咬牙:“行,大不了见势不妙就跑,我腿快。”

休息半小时后,四人重新骑上骆驼,朝着遗迹方向折返。此时夕阳已完全落下,天边只剩一抹淡淡的橘粉色余晖,星星开始在墨蓝色的天幕上闪烁。阿木在前引路,骆驼蹄子踩在沙地上,只留下浅浅的脚印——他特意选了风大的路线,这样脚印很快会被风沙覆盖,不会留下踪迹。

接近遗迹时,阿木示意众人停下,自己牵着骆驼往前走了几十米,确认周围没人后,才挥手示意他们过来。那座烽燧台果然如阿木所说,被挖了个大坑,边缘的夯土散落一地,露出米,底部能看到几块破碎的青砖,砖缝里还嵌着些许黑色的炭痕,显然是当年烽燧台点火时留下的。

“‘烽燧之芯’……芯在哪里?”小林趴在坑边,用手电筒往坑里照,光束扫过青砖缝隙,忽然停在一处——那处青砖比周围的略薄,边缘有明显的人工打磨痕迹,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陈轩,你看这儿!”

陈轩立刻爬下坑,蹲在那几块薄砖前。他戴上手套,指尖顺着砖缝摸了摸,果然摸到一道细微的凹槽。他试着用指甲抠了抠,砖块纹丝不动,倒是凹槽里掉出几粒细小的沙土。苏晴也爬下来,递过一把小铲子:“别用手,容易弄坏砖缝。”

陈轩接过铲子,沿着凹槽轻轻撬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