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物守护者(八十二)(2 / 4)

加入书签

竹筐滚了满地,里面的碎瓷片在雨水中发出清脆的碎裂声。追来的两人果然被绊了一下,等他们骂骂咧咧地绕过竹筐,陈轩和小林已经钻进了棚户区深处。

一间挂着“王记瓷坊”木牌的老屋虚掩着门,陈轩推门进去,里面立刻传来个苍老的声音:“谁啊?”

昏黄的灯泡下,一位白发老人正用修坯刀削着泥胎。看到陈轩湿透的衣服,老人愣了愣:“是小陈师傅?”

陈轩认出他是昨天在古玩街遇到的老窑工,忙道:“王叔,借躲躲!”

老人没多问,指了指里屋的地窖口:“快下去。”

地窖里弥漫着松柴和瓷土的气息,小林刚把木板盖好,就听见外面传来敲门声。王叔慢悠悠地开了门,故意提高声音:“什么人啊?我这老婆子都睡下了……”

陈轩靠在潮湿的土墙上,借着手机微光翻开《辨瓷手记》。泛黄的纸页上,玄山氏的字迹清瘦有力,开头就写着:“汝窑以玛瑙入釉,其色如雨过天青,镜下可见星点闪烁,非人力所能仿……”

他忽然想起在邙山青铜窖藏里,玄鉴镜照过青铜器时泛起的青光。难道这面镜子不仅能辨真伪,还藏着鉴别五大名窑的诀窍?

地窖顶上传来远去的脚步声,王叔的声音隔着木板传来:“走了,小陈师傅。”

爬上来时,雨已经小了。王叔端来两杯热茶:“刚才那伙人是伪古堂的吧?这阵子他们在景德镇闹得凶,偷了好几个老窑址的标本。”

陈轩捧着热茶,指尖终于暖和过来。他翻开手记的中间页,突然停住了——夹在纸页间的不是书签,而是张泛黄的麻纸,上面用朱砂写着几行字,像是份工钱单:“窑工张三,领十文,烧贡瓷……”

“这是?”小林凑过来看。

陈轩用手机拍下麻纸,突然想起玄鉴镜的特性。他摸出镜子,借着灯光照向麻纸。奇迹发生了——那些朱砂字迹在镜光下渐渐隐去,浮现出一行用淡墨写的小字:“落马桥左,第三窑,藏有盈余。”

“盈余?”小林眼睛一亮,“难道是窑工私藏的贡品?”

陈轩看向窗外,雨雾中的景德镇像幅水墨画。远处的落马桥窑址在夜色里沉默着,仿佛在等待被揭开的秘密。他合上手记,突然明白玄山氏为何要把线索藏得这么深——那些真正的国宝,从来都藏在最不起眼的烟火气里。

王叔收拾着散落的瓷坯,忽然说:“落马桥那片老窑址,前几年有人挖出过官窑的残片。都说当年烧贡瓷时,窑工们会偷偷多烧几件,藏起来留着换粮食。”

陈轩把麻纸小心收好,心里已经有了计划。等天亮雨停,就去落马桥窑址。他看了眼怀里的玄鉴镜,镜面映着窗外的微光,仿佛也在期待着什么。

第1062章 落马桥遗珍

天刚蒙蒙亮,景德镇的雨就歇了。青灰色的云低低地压在落马桥窑址的上空,把那些裸露在外的窑床残基染得愈发深沉。陈轩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往前走,鞋跟敲在石板上的声响,惊飞了檐角几只躲雨的麻雀。

“师父,你看那片瓦砾堆!”小林突然指向左前方,那里的断墙残垣间露出半截青灰色的匣钵,边缘还沾着些暗红色的窑汗——那是高温烧制时釉料流淌凝结的痕迹,只有烧过官窑瓷器的老窑才会有这样的印记。

陈轩放慢脚步,从背包里取出玄鉴镜。镜面经过雨水擦拭,愈发清亮,照向那片瓦砾堆时,边缘突然泛起一圈极淡的虹光。这是镜子遇到珍品时才会有的反应,比在邙山青铜窖藏时的青光要柔和得多,却更让人心头一震。

“就是这儿了。”他蹲下身,用手拨开瓦砾表层的碎瓷片。底下的泥土带着湿润的凉意,混杂着细碎的石英砂——这是典型的官窑用土,含砂量比民窑高三成,能让瓷胎在高温下更稳固。

小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