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德干高原的医者初心(3 / 3)

加入书签

作,这是拿自己的命换伤员的命啊!他就不怕哪天倒在手术台上再也起不来吗?”

“1941 年 11 月,这位异国医者在战火中收获爱情,与白求恩学校护理教员郭庆兰结为伴侣。郭庆兰后来回忆:“他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总能振奋所有人的精神”。”

唐朝,白居易听闻这段回忆,笑着点头:“就算日子苦,还能给身边人带来力量,这样的人不管在哪,都能让人觉得有希望。两人在战火里结为夫妻,这份感情也格外珍贵。”

“1941 年,柯棣华出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为培养本土医护人才,他从零开始学习中文,手稿上满是中文汉字旁标注的印地语注音。他编写的外科教材,成为边区医护人员的 “救命书”。”

明朝,徐光启看着柯棣华手稿上的注音,不禁感叹:“他一个外国人,为了教中国人医术,还特意学中文,写教材,这份用心比不少本土老师都周到。那本‘救命书’,救的可不光是伤员,还有边区医疗的未来啊!”

“1942 年夏,柯棣华的癫痫发作日益频繁。聂帅多次劝他赴延安或回国治疗,都被他拒绝:“这里的伤员更需要我”。”

“12 月 8 日,已陷入半昏迷的他强撑着为村民郝庆顺完成急性阑尾炎手术,这是他一生最后一台手术。次日凌晨,这位 32 岁的印度医生在河北唐县停止了呼吸。”

天幕下,一片寂静,不少古人红了眼眶。

明朝。郑成功望着天幕中柯棣华拒绝治疗的画面,悲叹道:“他明明知道自己的病越来越重,却还想着伤员,不肯去治。这是把所有的光和热都要耗在这片土地上啊,太让人心疼了!”

郑成功的军师陈永华亦是声音沙哑的说道:“都半昏迷了还强撑着做手术,到死都在救别人。32 岁啊,多年轻的年纪,就这么走了,太可惜了!中国失去了一个好朋友,世界失去了一个好医生!”

“柯棣华逝世后,延安各界为他举行隆重追悼会,总舵手亲笔题写挽联:“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这短短数语,浓缩了一个异国英雄的生命重量。”

唐朝,李世民看着挽联,缓缓道:“‘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这评价太中肯了。他不是中国人,却为中国抗战拼到最后一口气,这样的英雄,该被永远记在史册里!”

明朝,郑成功紧握双拳,激动地说:“他用一辈子证明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什么是医者仁心。就算他走了,他的精神也会像白求恩一样,一直激励着后人!”

天幕下,所有人都明白,他们又见证了一位跨越国界的英雄,一段用 32 年的生命,书写了一段永不褪色的传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