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德干高原的医者初心(2 / 3)

加入书签

心也扎在这儿了。往后提起柯棣华,谁都会记得他是中国抗战的一份子!”

“在重庆的医疗工作,柯棣华已经全身心投入到救助伤员的事业中,然而此时噩耗传来,他突然接到父亲病逝的噩耗,队员们纷纷劝他回国照料母亲与妹妹。他强忍悲痛摇头:“这里千千万万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任务未完成绝不回去,不到延安绝不罢休”。”

南宋,文天祥听闻这话,眼眶泛红,对身旁随从道:“父丧乃天大的事,他却能强忍悲痛留在异国救难,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决心,比我当年坚守崖山还要难啊!他这颗心,比金石还坚!”

“1939 年 2 月 12 日,历经层层关卡的印度援华医疗队终于抵达延安。我军实行的 “官兵平等、军民一致” 的政策令柯棣华感到不可思议 —— 士兵月薪 3 卢比,总司令也仅 5 卢比,这在等级森严的印度,是难以想象的。”

“在拐峁医院,柯棣华将从印度带来的 X 光机无偿捐赠,并手把手指导医护人员操作。他拒绝组织给予的特殊伙食待遇,坚持与战士们同吃黑豆野菜,把缴获的罐头、滋补品全部转赠重伤员。乡亲们送来鸡蛋土特产,他总笑着谢绝,表示他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

唐朝,孙思邈捋着胡须,赞许道:“他不仅医术好,心更好。自己带来的贵重器械说捐就捐,有好吃的全给伤员,乡亲们的东西也不拿,这才是医者该有的样子 —— 不贪财、不搞特殊,心里只装着病人。”

一旁的程咬金突然说道:“后世有这样的能人志士来相助,而且还不止一位,能让如此多人不远万里的赶来,可谓是幸事啊”。

李世民摇了摇头,说道:“这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后世军队如此受民众爱戴了,不是什么天命所归,而是救人与自救的必然。

“同年 11 月,柯棣华主动请缨奔赴前线,追随白求恩大夫的足迹前往晋察冀边区。经过一个多月跋涉,医疗队于 12 月 21 日抵达山西武乡县王家峪屯我军总部。朱总亲自迎接这位 “黑皮肤的白求恩”。”

天幕下。

三国,关羽听闻他追随白求恩的事迹,眼中闪过赞许:“白大夫是英雄,这柯棣华主动追着英雄的脚步去最危险的前线,说明他心里也装着英雄的信念。朱总亲自迎接,也是对他这份勇气的敬重啊!”

“1940 年百团大战打响,柯棣华率领医疗队将救护所设在离前线仅百米的山洞中。炮弹在附近爆炸时,他仍专注为伤员缝合伤口。”

“他 13 天内收治 800 余人,完成 585 台手术,最高纪录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未合眼。当地军民亲切称他 “黑妈妈”—— 既因他肤色黝黑,更因他像母亲般照料伤员与百姓。”

天幕下,众人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救治数据,无不震撼。

孙思邈再次开口,声音带着一丝颤抖:“13 天 585 台手术,三天三夜不合眼,就是铁打的人也扛不住啊!”

此时,众人皆称赞道:“这是再生父母啊,把他们的命从阎王那抢了回来,叫一声妈妈确实不为过”。

明朝。

郑成功看着山洞里的手术场景,对同伴道:“炮弹在旁边炸都不挪窝,一门心思救伤员,这哪是医生啊,分明是跟战士们一起在前线拼命!”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柯棣华始终坚守在医疗一线,高强度的工作和恶劣的环境逐渐蚕食着他的健康。在持续救治伤员的过程中,绦虫病此时已悄然侵蚀他的健康。虫卵随血液侵入脑部,阻塞血管引发癫痫,但他始终对病情秘而不宣。”

三国,华佗可皱着眉头,看着天幕中柯棣华强装镇定的样子,沉声道:“癫痫可不是小毛病,他还瞒着不说,继续拼命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