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据理力争(2 / 3)
,我即刻去寻苏承恩。”
墨娘子离去后,陈砚秋并未休息,而是铺开纸笔,开始奋笔疾书。他要撰写一份详尽的文书,不是奏章,而是一份呈送给江南东路安抚使、转运使等路级长官,乃至可能直达御史台的“情况说明”。
在这份文书中,他首先以提举学事司官员的身份,陈述江宁士林因东林七子事件及后续清风阁案所引发的动荡与不安,强调士心可用亦可怜,过度打压恐生变乱。接着,他详细辨析清风阁所印书籍内容与“妖书”定义之区别,指出若按此标准,则天下议论时政之文皆可入罪,非国家之福。然后,他重点论述活字印刷术本身的价值,引用前人记载,说明其利于文明传播之功,恳请上官明察,勿因噎废食,使利国利民之术蒙冤。最后,他委婉提及自身因职责所在,过问士子情况而受阻,以及市井间开始流传针对他的不利谣言,暗示此案背后或有不可告人之目的,请求上级官员关注案情,确保司法公正。
他写得极其谨慎,字斟句酌,既要点明问题,又不能授人以“诽谤钦差”之柄。通篇以事实为依据,以律法为准绳,以情理为辅助,力求立论坚实,无懈可击。
他知道,这份文书能否顺利送达上官手中,送达后又能起多大作用,皆是未知之数。郑元化在江南经营日久,与路级官员关系盘根错节,蔡京一党的影响力更是无孔不入。但这已是他目前所能做的,最正式、最符合程序的抗争。
写完初稿,窗外已现出鱼肚白。陈砚秋毫无睡意,唤来安福,让他去请薛冰蟾。
薛冰蟾很快到来,她似乎也一夜未眠,眼中带着些许血丝,但精神尚好。
“薛姑娘,有一事相托。”陈砚秋将那份“清风本”册子递给她,“你心思缜密,尤善观察细微之处。我想请你仔细检视这册子,特别是其印刷的痕迹,与寻常雕版印刷有何不同?若能找出其独有特征,或许…在未来辨别真伪时,能派上用场。”
薛冰蟾接过册子,点了点头,没有多问,便走到窗边明亮处,取出她随身携带的放大水晶片(当时已有类似工具,称为“叆叇”或“放大镜”),对着册子上的字迹,一寸寸仔细察看起来。
陈砚秋则继续修改、誊写那份文书。他要争取在郑元化的伪证和谣言发酵之前,将这第一声辩驳与警示,传递出去。
天色大亮时,薛冰蟾终于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发现奥秘的兴奋。
“陈大人,确有不同。”她指着册子上的字迹,“雕版印刷,一版刻成,所有字迹的磨损程度、着墨深浅,在同一页上相对均匀。但这活字印本则不然。”
她将放大镜递给陈砚秋,指点着:“你看这个‘之’字,捺笔末端有极细微的崩缺,印出来便带有一丝毛刺。而这个‘国’字,右边一点墨色明显浅于其他笔画。再看这一行与下一行相同之字,其位置、墨色、甚至因字模磨损造成的笔画粗细,皆有细微差异。此乃因活字为单字拼排,每个字模独立,其新旧、磨损、着墨情况各不相同所致。”
陈砚秋依言看去,在放大镜下,那些原本看似整齐划一的字迹,果然显现出许多独特的、不均匀的细节特征。他心中一动,这就像是每个活字印本独有的“指纹”!
“若能找到清风阁使用的具体字模,”薛冰蟾进一步推测,“甚至可以通过比对这些特征,确定某一本册子是否确为清风阁所出。反之,若有人想伪造清风阁的印本陷害他人,除非能拿到清风阁的原版字模,否则很难完全模仿这些独特的磨损痕迹和墨色差异。”
陈砚秋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薛冰蟾的发现,无疑为他在未来可能出现的证据斗争中,提供了一件犀利的武器。技术细节,在此刻成了可能扭转局面的关键。
“薛姑娘,你立了一大功!”陈砚秋郑重道,“还请将你发现的这些特征,详细记录下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