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状元卷(2 / 4)
心仁义礼智之性未赋也、人心刚柔善恶之气未禀也。当是时、未有人心、先有五行。未有五行、先有阴阳。未有阴阳、先有无极太极。未有无极太极、则太虚无形、冲漠无朕、而先有此道。未有物之先、而道具焉、道之体也。既有物之后而道行焉、道之用也。其体则微、其用甚广。即人心、而道在人心。即五行、而道在五行。即阴阳、而道在阴阳。即无极太极、而道在无极太极。贯显微、兼费隐、包小大、通物我、道何以若此哉。道之在天下、犹水这在地中。地中无往而非水、天下无往而非道。水一不息之流也、道一不息之用也。天以澄著、则日月星辰循其经、地以靖谧则山川草木顺其常。人极以昭明、则君臣爷子安其伦、流行古今、纲纪造化、何莫由斯道也。一日而道息焉、虽三才不能以自立。道之不息、功用固如此。夫圣人体天地这不息者也。天地以此道而不息、圣人亦以此道而不息。圣人立不息之体、则敛於修身。推不息之用、则散於治人。立不息之体、则寓於致知。以下之工夫、推不息之用、则显於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效验。立不息之体、则本之精神心术之微。推不息之用、则达之礼乐刑政之著。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犹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也。道之在天地间者,常久而不息、圣人之於道、其可以顷刻息邪。言不息之理者、莫如大易、莫如中庸。大易之道、至於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而圣人之论法天乃归之自强不息。中庸之道、至於溥博渊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圣人之论、配天地乃归之不息则久、岂非乾之所以刚健中正纯粹精一也者、一不息之道耳。是以法天者亦以一不息。中庸之所以高明博厚悠久无疆者、一不息之道耳。是以配天地者、不息。以不息之心、行不息之道、圣人即不息之天地也。】
【陛下临政愿治、于兹历此不息之岁月、犹日之自朝而午。今此不息之岁月、犹日之至午而中。此正勉强大有功之日也、陛下勿谓数十年间我之所以提当宇宙把握天地未尝不以此道。至于而道之验如此、其迂且远矣。以臣观之、道犹百里之途也、今日则适六七十之候也。进于道者、不可以中道而废、游於途者、不可以中途而尽、孜孜砣石=乞、而不自已焉。则七十里者、固所以为至百里之阶也、不然自止於六七十里之间、则百里虽近焉能以到哉。道无浅功化、行道者、何可以深为迂。道无速证效、行道者、何可以迟为远。惟不息则能极道之功化、惟不息则能极道之证效、气机动荡於三极之间、神采灌注於万表、要自陛下此一心始。臣不暇远举、请以仁宗皇帝事为陛下陈之。仁祖一不息之地也、康定之诏日祗勤抑畏、庆历之诏日不敢荒宁、皇佑之诏日缅念为君之难、深惟之重。庆历不息之心、即康定不息之心也。皇佑不息之心、即庆历不息之心也。当祖以道德感天心、以福禄胜人力、国家绥靖、边鄙宁谧、若可以已矣、而犹未也。至年、仁祖之三十三年也、方且露立仰天、以畏天变、碎通天犀、以救民生。处贾黯之职、擢公弼殿柱之名、以厚人才、以昌士习。纳景初减用之言、听范镇新兵之谏、裕国计、以强兵力、以至讲周礼薄征缓刑而拳拳、以盗贼为忧、选将帅明纪律而汲汲、戎北虏为虑。仁祖之心至此而不息、则与天地同其悠久矣。陛下之心、仁祖之心也。禹有言、欲法尧舜、惟法仁祖。臣亦日、欲法帝王、惟法仁祖。法仁诅则可至天德、愿加圣心焉。】
【臣伏读圣策日、三坟以上云云、岂道之外又有法欤。臣有以见陛下慕帝王化证效、而亦意其各有浅深迟速也。臣闻帝王行道之心、一不息而已矣。尧之兢兢、业业、禹之孜孜、汤这栗栗、文王之不已、武王之无贰、成王之无逸、皆是物也。三矣、五典犹有可论者。臣尝以五典所载之事推之、当是时日月星有之顺、以道而顺鸟兽草木之若、以道而若也。九功惟叙、以道而叙也。四夷来王、以道而来王也。百道而熙、庶事以道而康。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盖无一而不拜帝道之赐矣。垂衣、以自逸于土阶岩廊之上。夫谁日不可而尧舜不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