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政变余波(3 / 4)
,增封二万户;
齐王司马冏为平东将军,出镇许昌,都督兖豫诸军事;
东海王司马越为侍中,兼任中书监;
被后党废黜的东安王司马繇,起复为宗正卿;
新野公司马歆为南中郎将,出镇新野;
广陵公司马漼为左将军,兼任散骑常侍;
义阳王司马威为散骑常侍。
和给自己的慷慨封赏相比,这份宗室封赏就要意味深长得多了。
为了彰显赵王是宗室之的身份,他先是拥立皇太孙,又启用了大量被后党排挤的宗王,同时也留任了不少同后党执政且有贤名的藩王。
如此一来,赵王在宗室中的号召力大大增强,但对于真正该封赏的忠臣,却有所保留。
其中淮南王的任命是最耐人寻味的,齐王、梁王都获得了实利。
而司马允的封赏却只有名头,骠骑将军是并无实权的虚职,开府仪同三司亦是虚职,领中护军是唯一有用的任命,但却并非是禁军的最高领袖。
不难理解孙秀的意图,赵王的崛起威胁的是司马允的地位。
要知道,此前一直有呼声让司马允担任皇太弟。
现在看起来,正如刘羡所料,孙秀的下一步就是要针对司马允,因此也在直白地激化两者的冲突。
但最让刘羡意外的,还是对东海王司马越的任命,他被提拔为中书监,也就是孙秀的副手,这让刘羡难以理解:此前并未见他在赵王党中出力啊?为何会受到如此重用呢?
信件的最后部分,是对倒后功臣的嘉奖:
平南将军孙旂,迁任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上谷郡公孟观,任命为平南将军,出镇宛城,都督荆州诸军事;
关内侯张林,加封为济阴郡公,任命为卫将军;
原东中郎将王浚,迁宁北将军、青州刺史;
殿中督司马雅为镇军将军,莫原为扬威将军;
三部司马闾和、许、士猗分别为前军将军、右军将军、破虏将军;
又以平阳太守李重、荥阳太守荀组为左、右长史,王堪、刘谟为左、右司马,束皙为记室,荀嵩、陆机为左、右参军,刘琨、刘舆兄弟为从事中郎;
黄门侍郎嵇绍为散骑常侍,河南尹乐广迁任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关中侯刘乔升任散骑常侍……
由于这部分名单实在太长,傅畅也没有尽数记载,只拣了刘羡有交情的一些人记录在上。
这部分名单,也可算是孙秀的一份官方认证,表明到底有多少人加入了他的秘密倒后集团了。
看到如此多熟悉的名字罗列在内,刘羡可谓是五味杂陈。
他既有和朋友们分道扬镳的失落,也有对他们得偿所愿的欣慰。
或许正如祖逖所言,人和人之间,终究还是只能走自己的道路。
战场上不要留手,就是对朋友最好的尊重了。
读完信件,又用完早膳,刘羡立刻拿信去觐见司马乂,对他分析道:
“殿下,赵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您可以做讨逆的第一步准备了。”
司马乂仔细审视书信后,反问道:“什么是第一步准备?”
刘羡道:“如此巨寇,一人是决计不能翦灭的。
这时便须高举勤王大旗,纠合天下义众,尤其是要联络诸王。
以您武帝之子的身份,堂堂之师,讨丧命之贼,岂有不胜之理?”
司马乂闻言,从一旁的桌案上抽出一封信,笑道:“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啊!
来,你看看这封信。”
刘羡接过信件,打开一看,现竟然是邺城成都王寄来的,说是有要事与司马乂商议,将派人前来联络。
虽然司马颖没有说明,但在这个关键时间点传信,来意也可探知一二了。
看来,在成都王身边也有高人,与刘羡怀有同样的想法。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