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录音室再聚(2 / 3)
p>那句,指尖轻轻点了点歌词:“这句我想试试气声开头,行吗?上次在宿舍练歌,小晚说我气声像‘叹气’,我觉得这种‘叹’的感觉,能贴‘人走茶凉’的失落——就像我去年在地下室,等了三个月的演出机会,最后被告知取消时的那种空。”
顾怀安放下口琴,从抽屉里拿出个银色的录音笔,按下录音键时,笔身的指示灯闪了闪:“当然可以。
我们先试三种麦克风——动圈麦适合实声,像你唱‘十年霜’的主歌;电容麦贴气声,能把‘叹’的细节录进去;铝带麦中性,适合过渡句。
这是业内的小规矩:人声没定下来前,不轻易锁麦克风,不然后期修音会丢‘人味’,就像你煮咖啡,用不同的壶煮,味道差很多。”
他把电容麦递到成彦面前,麦架调到她胸口的高度——正好是她唱歌最舒服的位置,显然是提前调过的。
成彦攥了攥麦克风线,有点紧张,指节泛出点青白——上次在决赛夜的舞台,她用的就是电容麦,当时紧张得声音颤,还是顾怀安在后台比了个“放松”
的手势,她才稳住。
“别慌,像说话那样。”
顾怀安看出了她的紧张,递过来杯温水,杯壁上还沾着点水珠,“润润喉,气声需要喉咙松,你一紧张,喉咙就紧了,‘叹’的感觉就没了。”
成彦喝了口温水,喉咙里的紧绷感慢慢散了。
她对着麦克风轻轻开口,“雾散时桥空”
五个字刚落,就听到调音台旁传来顾怀安的声音,比刚才更轻,像在怕打断情绪:“对,就是这个感觉——‘空’字的尾音再拖半秒,像你真的站在桥边,看着雾散了,人没回来,忍不住叹口气那样。”
她照着调整,录完回放时,两人同时点了头。
顾怀安把录音笔递过来,说“你听听细节”
,成彦戴上耳机,听到自己的气声里带着点细微的颤,像被风吹得晃了晃,正好贴歌词的情绪。
“比我预想的更贴。”
顾怀安的声音从旁边传来,眼里带着点认可的笑意,“我写这句的时候,想起外婆在老家桥边等外公,等了二十年,最后只等到一张旧照片——原来我们的故事,能通过声音通到一起。”
成彦的心里暖了下,原来好的音乐不是“我教你唱”
,而是“我们的故事能碰在一起”
。
她又试了动圈麦和铝带麦,每次录完,顾怀安都会把不同版本的录音对比着放,然后用红笔在乐谱上标记:“第4句用气声,电容麦;第8句过渡,铝带麦;第12句收尾,动圈麦实一点,像‘等’的情绪落下来。”
他的笔尖在纸上划过,出“沙沙”
的声,和窗外的风声混在一起,像在写一没说出口的诗。
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窗外的天染成了淡紫色,写字楼里的人大多走光了,只有工作室的灯还亮着。
成彦收拾练歌笔记时,现封面上多了行新的批注:“《雾里桥》气口标记:4(气声)、8(过渡)、12(实声),松半拍”
,红笔的颜色和之前《十年霜》的批注一模一样,连标点都标的很仔细。
“我送你到楼下,晚上这边路灯暗。”
顾怀安拿起沙上的灰色毛衣,没穿,搭在臂弯里——毛衣的袖口磨出了细毛,是去年决赛夜他穿的那件,当时成彦还吐槽“这毛衣像我爸穿了十年的款式,该换了”
,结果他说“穿久了舒服,像老伙计”
。
他走出工作室时,顺手把木架上的乐谱摞好,又检查了一遍调音台的电源,才关上门,动作慢却细心,像在照顾自己的老物件。
两人并肩走在昏暗的走廊里,脚步声“嗒、嗒”
地响,声控灯跟着亮了又暗。
走廊尽头的消防栓上贴着张泛黄的海报,是三年前的民谣音乐节,顾怀安的乐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