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录音室再聚(1 / 3)
顾怀安的工作室藏在老写字楼的6层,木质门把手上包着层浅棕色的胶带——是他怕门把手硌手缠的,胶带上还留着几道指甲刮痕,显然用了不少年。
推开木门的瞬间,一股混着手冲咖啡的焦香与小提琴松香的味道漫过来,比上次在茶室的红茶味更贴“音乐”
的气质。
靠墙的原木架上堆着半人高的乐谱,最上面那本摊开着,页脚折了道深痕,五线谱旁用铅笔写着“小提琴太亮,压2db”
,旁边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问号,显然是他昨天纠结编曲时留下的标记。
“先坐,刚煮的耶加雪菲,不加糖。”
顾怀安从调音台旁的白色陶杯里抬起头,手里还捏着支银色的调音笔,笔杆上沾着点黑色的墨水——应该是写乐谱时蹭的。
他把陶杯推到成彦面前,杯沿有个小小的缺口,是上次他帮她调吉他弦时,不小心被琴头磕的,当时他还念叨“这杯子跟了我五年,第一次破相”
。
成彦接过杯子,掌心裹着暖意,咖啡的酸香漫到鼻尖,让她想起三个月前在练习室的清晨——那时候她总卡在《十年霜》的副歌期口,顾怀安也是这样,煮了杯不加糖的咖啡,说“你试试慢慢喝,感受喉咙放松的状态,唱歌和喝咖啡一样,急了就品不出里面的‘沉’”
。
她抿了一口,酸中带点回甘,和当时的味道一模一样。
“deo刻好了,第3版。”
顾怀安从抽屉里拿出张深蓝色的光盘,碟面用黑色马克笔写着“《雾里桥》”
,字迹清瘦,尾笔微微上挑,和他在练歌笔记上的批注如出一辙。
他递过来时,手指先捏着碟片的边缘,刻意避开数据面,怕留下指纹,递到成彦面前时,指尖轻轻碰了下她的指腹,凉得像刚摸过调音台的金属腿子,然后又飞快地收回去,无意识地蹭了下卡其色裤子的膝盖处——那里有块浅褐色的补丁,是他自己缝的,针脚歪歪扭扭,却比新买的裤子更显踏实。
“听第一遍建议关混响。”
顾怀安走到监听设备旁,手指在面板上轻轻点了下,蓝色的指示灯跳了跳,“这是民谣编曲的小技巧——满铺混响会盖掉歌词的‘叙事感’,像给故事裹了层棉絮,反而看不清里面的情绪。
你上次唱《十年霜》时,我就没加太多混响,就是为了让‘旧琴键上的霜’能听得见‘冷’。”
成彦把光盘放进播放器,戴上监听耳机——耳机是黑色的森海塞尔,耳罩磨得亮,上面还沾着根浅棕色的头,长度和顾怀安的差不多。
按下播放键的瞬间,钢琴的单音轻轻跳出来,像雨滴落在青石板上,砸出细小的回声。
她的指尖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着节拍,听到副歌“雾锁桥边人未归”
时,忽然抬手按了暂停,摘下一只耳机,眼里带着点不确定的亮:“顾老师,这里的小提琴能不能再收一点?我刚才听的时候,觉得有点抢人声——如果换成口琴,会不会更贴‘等人’的空灵感?就像……就像小时候在老家桥边等妈妈,风里只有自己的脚步声那种空。”
顾怀安的手指顿在调音台的推子上,抬眼时眼里闪过点意外的光,像在黑夜里找到同频的星:“我也是这么想的。”
他转身从木架上拿起个银色的口琴,琴身上有几道浅褐色的划痕,是他大学时在二手市场淘的,“第2版用了小提琴,总觉得太‘满’,像把桥边的空都填满了,昨天刚换成口琴,还没来得及刻碟。”
他说着,把口琴凑到唇边,轻轻吹了一小段副歌的旋律,音色哑哑的,像被雾打湿的风,正好贴“桥边等”
的沉意。
成彦的眼睛亮了,嘴角不自觉地往上弯了点——她没想到自己没说出口的“空”
,顾怀安不仅懂,还已经做好了调整。
她指着乐谱上“雾散时桥空”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