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数码时代的涟漪与实验室的硝烟(3 / 3)

加入书签

李文博的电脑几乎24小时运行着模拟程序;陈遇抱着厚厚的英文期刊穿梭于图书馆和国际文献传递服务处;赵强真的通过关系联系上了生物系的电镜实验室,软磨硬泡争取到了宝贵的上机观察时间;周凯则不断与周工保持沟通,用真诚和专业的态度稳住了客户。

孙宇和张伟从清华和北航的图书馆、数据库里挖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

张伟甚至尝试编写了一个基于模糊逻辑的算法,试图从现有的、看似无规律的工艺数据中挖掘出与微应力可能相关的隐藏模式。

终于,在电镜照片上,他们观察到了一些极其细微的、不同于正常区域的界面剥离现象。

结合孙宇找到的一篇关于“固化过程温度场均匀性对界面性能影响”

的论文,以及张伟算法挖掘出的“升温率与压力保持时间的一个特定组合区间”

与不良率存在弱相关性,问题的根源被逐渐缩小范围。

问题的根源被锁定在热压罐内部大型构件(如模具本身)在快升温过程中吸热导致的瞬时、微小温度场不均匀,这种不均匀在宏观测温点上难以体现,却足以影响树脂局部的固化交联反应和界面应力状态。

“需要降低大型模具的升温率,或者在程序上增加一个针对特定模具的‘温度均衡等待阶段’。”

陈遇做出了判断。

这是一个需要经验和胆识的决定,意味着要牺牲一部分效率来换取极致的质量稳定性。

陈平师傅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肯定地说:“遇仔,你判断得对。

以前做精密件的时候,也讲究个‘火候’要透、要匀。

我这就调整工艺参数,下一炉小批量试产看看!”

新的工艺参数被严格执行。

虽然生产周期延长了几个小时,但随后生产出的部件,经过检测和初步的疲劳测试,性能稳定性和一致性得到了显着提升!

送往农机厂复检后,完全达到了要求标准。

危机解除。

这场意外的技术风波,虽然带来了短暂的焦虑和额外的成本,却像一次高压淬火,让团队的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流程以及客户危机处理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他们不仅解决了一个潜在的技术隐患,更积累了对“虎煌”

材料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精细的控制手段。

经此一役,陈遇深感技术研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他在团队内部提出,必须建立更系统、更前沿的技术预研机制。

他让孙宇和张伟定期整理国内外复合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让李文博关注新的检测分析技术;甚至鼓励王小虎在机械设计上更大胆地尝试新结构、新工艺。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能看到下一步的方向。”

陈遇在团队会议上说,“也许下一步,我们就该考虑更高性能的‘虎煌3o’,或者探索‘虎煌’在完全不同领域的应用可能性。”

他的目光,已经越过眼前的学业和订单,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数码时代的涟漪正层层荡开,而实验室里的无声硝烟,淬炼着他们奔向未来的锋芒。

大学最后一年的挑战与机遇,正以更复杂、更深刻的方式展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