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数码时代的涟漪与实验室的硝烟(2 / 3)
头疼了。
然而,技术的道路从未平坦。
就在团队以为“虎煌2o”
工艺已然稳固时,一个新的、极其隐蔽的问题浮出水面。
一批交付给农机厂周工的新型号部件,在厂内进行的疲劳测试中,出现了早期开裂的现象,虽然不是全部,但废品率显着高于协议要求。
消息传回,工作室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
陈平师傅眉头紧锁,反复检查着生产记录,确认每一步操作都严格遵循了规程。
毛蛋急得嘴角起泡,这批订单金额不小,更是维持与农机厂良好合作关系的关键。
陈遇第一时间通过电话了解了情况,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让父亲将出现问题的部件样品以及对应批次的所有原始数据记录立刻用最快的方式寄到学校。
包裹到达那天,3o7寝室临时变成了一个紧急技术分析室。
问题部件摆放在桌子中央,那细微的裂纹在灯光下仿佛嘲讽的嘴角。
“所有宏观工艺参数看起来都没有异常。”
李文博推着眼镜,对比着数据记录表,“温度、压力、时间都在控制范围内。”
“难道是材料本身的问题?”
赵强猜测,“这批次的原料有问题?”
陈遇沉思着,拿起一个废件,仔细感受着断口:“不像。
强度数据是达标的,问题出在耐疲劳性上。
这更像是……内部存在微应力集中。”
“微应力?”
周凯不太理解这个术语。
“就是材料内部看不见的、不均匀的应力,”
李文博解释道,“在交变载荷下,它会成为裂纹萌生的。”
“如何检测?如何避免?”
陈遇看向李文博和(通过电话连线的)孙宇、张伟。
孙宇的声音从功放里传出,依旧冷静,但语稍快:“常规检测难以现。
需要从更微观的层面分析。
可能是树脂固化度在局部区域的微小差异,或者纤维与树脂界面结合状态的波动。
需要更高精度的工艺控制。”
张伟言简意赅:“当前传感器精度不足,无法捕捉固化过程微变化。
需升级更高精度热电偶及压力传感器。
或研新的间接监测算法。”
问题指向了现有技术条件的极限。
这不是操作失误,而是工艺本身还不够“完美”
所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挑战空前严峻。
这不仅关系到眼前的订单,更关系到“虎煌”
材料在高可靠性工业应用领域的声誉和未来。
陈遇没有慌乱。
重生的经历让他习惯了面对困境。
“爸,毛蛋哥,立刻暂停这批型号的生产。
对所有库存原料和半成品进行复检。
孙宇,张伟,麻烦你们立刻搜集所有关于复合材料微应力形成机理及控制的最新文献,尤其是国外的前沿研究。
文博,集中精力分析现有数据,尝试建立微应力与宏观工艺参数之间的统计关联模型,哪怕只是相关性分析也好。
凯子,做好与农机厂周工的沟通工作,坦诚问题,告知我们正在全力解决,争取时间。
强子,你……”
他目光扫过赵强,忽然灵光一闪,“……你认识生物系那边做电子显微镜扫描的同学吗?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借用电镜观察一下断口形貌,看看能不能找到线索!”
陈遇的临场指挥,条理清晰,分工明确,将突如其来的危机转化为一场多线并进的科研攻关。
团队所有人立刻行动起来,没有人抱怨,只有全力以赴的决心。
接下来的日子,3o7寝室和远在北京的孙宇、张伟都进入了废寝忘食的状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