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像太像了就是这个样子(2 / 3)

加入书签

一个“战友剪影墙”

,把李爷爷和小陈的剪影贴在墙上,旁边放上他们当年的任务地图——用竹编做底,漆料画路线。

为了让场景更有温度,凰慕还联系了当地的退役军人服务站,找到了小陈的家人,拿到了小陈年轻时的照片。

郑师傅根据照片,在漆器托盘上画了小陈的肖像,旁边写着“任务完成,英雄不朽”

当李爷爷看到剪影墙和漆器肖像时,他慢慢站起身,对着小陈的剪影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哽咽着说:“小陈,任务完成了,我们都好好的,你放心吧。”

王爷爷的“工事搭建场景”

则由程师傅和年轻团队合作完成。

他们用竹编做了临时工事的框架,用泥土色的布料模拟工事的墙体,还在工事旁边放了竹编的铁锹、镐头模型——这些都是王爷爷当年用过的工具。

王爷爷看着模型,想起了和战友们一起搭建工事的日子:“那时候我们白天挖工事,晚上轮流站岗,虽然累,但大家都想着,早点把工事建好,就能更好地保护阵地。”

他还主动教年轻团队编竹编铁锹:“当年我们在野外,没工具的时候,就用竹子编简易的工具,你们看,这样编,铁锹头就结实了。”

六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里,多了几处特殊的“记忆角落”

——张爷爷的雪地电台模型放在窗边,阳光洒在上面,像是雪地反射的光;李爷爷的战友剪影墙贴在病房的墙上,旁边放着小陈的漆器肖像;王爷爷的工事模型摆在床头柜上,竹编工具整齐地放在旁边。

这些用非遗手作还原的场景,成了老兵们最后的慰藉。

有天,张爷爷拉着樊赟的手说:“谢谢你们,让我再‘回’了一次营地,再‘见’了一次战友。

这辈子没什么遗憾了。”

樊赟眼眶泛红,说:“张爷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和战友们的故事,值得被记住。”

这件事很快被当地的退役军人服务站知道了,他们联系了樊赟、倾喃和凰慕,希望能合作开展“戎光非遗关怀计划”

,为更多老兵还原战时场景,弥补遗憾。

“很多老兵都有难忘的记忆,有的想再看看当年的武器模型,有的想再‘走’一次当年的巡逻路线,”

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说,“你们的非遗手作,能让这些记忆变得更真实,更温暖。”

三人欣然同意,很快就组建了“戎光非遗工坊”

——由养老院的老匠人、联盟的年轻团队、退役军人志愿者组成,专门为老兵设计非遗手作场景。

工坊里,程师傅带领大家研究如何用竹编做武器模型,郑师傅尝试用漆器还原巡逻路线图,李爷爷则用布艺做老兵当年的军装细节。

樊赟、倾喃和凰慕则负责收集老兵的故事,和他们一起设计场景,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他们的记忆。

七月,“戎光非遗关怀计划”

正式启动。

第一位服务的老兵是曾参与边境防御战的刘爷爷,他想再看看当年驻守的哨位。

工坊的成员们用竹编做了哨位的模型,用蓝色的布料模拟远处的山脉,用白色的棉絮做云层,还在哨位旁边放了竹编的岗楼和国旗模型。

当刘爷爷看到模型时,他激动地说:“就是这个哨位,当年我在这里站岗,每天看着国旗升起,心里就特别踏实。”

随着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有提供老兵资料的退役军人,有捐赠材料的企业,有帮忙宣传的媒体。

联盟的年轻团队还把老兵的故事和非遗手作场景拍成了短视频,布在网上,很多网友看了都深受感动,有人留言说:“谢谢老兵们的守护,也谢谢你们用这么温暖的方式,帮他们留住记忆。”

还有人表示想加入志愿者队伍,为老兵们做点事。

樊赟、倾喃和凰慕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