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在座的诸君,本该是挺直脊梁谈文学(4 / 5)

加入书签

,写1930年代上海的工业困境,用‘民族资本家的挣扎’照见时代;

巴金先生的《家》,借封建家庭的崩塌,写青年的觉醒——这些作品,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声音’,只是它们的‘语法’,和西方现代派不同。西方用‘荒诞’解构历史,我们用‘现实’扎根生活;西方用‘碎片化’表达焦虑,我们用‘故事’传递温度。”

他说这些他心里其实也知道他说的有些单薄的。

但是私下谈论,面子不能输!

他格拉斯了解中国文学

肯定不啊!

平心而论,现在是中国文学最有可能赶上世界的年代。

但是文学如果等同于小说的话。

中国白话小说有资格能站在世界文坛上的就那么多,其中不少还是仿世界大师之神韵所作。

尤其是改开后的小说,你会从那些小说里发现法国文学的影子,俄国文学的影子,拉美文学的影子,却独独看不到中国文学的影子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去哪了。

这些小说与独闯出一个时代的巨匠的作品并列于世界之大观园中时,怎会不令人哑然失笑。

当代白话小说是借韵而非创魂,但拿百年白话文对标西方六百年小说史,本质是用短跑比长跑。

其实汪曾祺的“烟火气”、阿城的“棋道禅意”这些东西是可以提一提的。

但是太少了。

格拉斯微微挑眉,往前倾了倾身子:“可这些作品,为什么在西方很少被提及是传播的问题,还是它们缺乏‘世界性’的共鸣”

“两者都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世界性’,不是用西方的尺子量出来的。”

许成军拿起桌上的《清明》杂志,翻到《红绸》的节选,“比如我写的《红绸》,没学马尔克斯的‘魔幻’,也没学您的‘怪诞’,只写黄思源藏在红绸里的木梳、春燕绣了一半的手帕。

这些‘小物件’里,藏着中国士兵的家国情怀。

在西方,可能觉得‘不够先锋’,但在中国,有老兵读哭了,说想起牺牲的战友;有学生说,终于懂了‘保家卫国’不是口号。这种‘本土共鸣’,难道不是一种‘世界性’”

张威连突然插话,他觉得这一刻的许成军好似背负了太多东西。

在所有人都觉得理应后退的时候,他一个人逆流而上。

你凭什么

你想当英雄

你当得了么

他笑了,“君特,许说得对。中国文学从来不是‘封闭’的,只是我们的现代性,是‘带着根的现代性’。

就像这梧桐,要先扎在土里,才能长出新枝。许的《试衣镜》,用‘镜子’写普通人的渴望,既有鲁迅‘批判现实’的影子,又有宋代‘以物喻情’的传统,这就是我们的现代声音。”

格拉斯没立刻回应,低头喝了口茶,目光落在《清明》杂志的封面上。

过了半晌,他忽然问:“那你觉得,中国现代文学什么时候能真正‘走向世界’西方读者要多久,才能听懂你们的‘声音’”

“不需要‘走向世界’,因为我们的世界,本身就在故事里。”

许成军的回答出人意料,却让在场的人眼前一亮,“去年恢复高考后,复旦中文系的课堂上,有学生写知青的岁月,有学生写工厂的变迁;

年轻作家在用新的手法写现实——这些故事,不需要刻意‘讨好’西方,只要把中国人的日子写透,自然会有人听懂。

就像您的《铁皮鼓》,没刻意迎合非德国读者,却让全世界读懂了德国的创伤。中国现代文学,也在走这样的路。”

一旁听着这对话的作家、学者们有点不知所措。

冒犯么

是否冒犯了这位诺奖得主

他们有点忐忑。

格拉斯沉默了片刻,却忽然笑了,伸手拍了拍许成军的肩膀:“许,你让我想起年轻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