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入围全国优秀短篇 中篇小说初选名单(2 / 6)

加入书签

>也是复旦中文系硕果累累的大师。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却没急着走,围着许成军问东问西:“许老师,怎么才能把传统转化好”

“您下次还会讲世界文学吗”

“《希望的信匣子》啥时候发表啊”

许成军一一笑着回应,偶尔还会把问题抛给朱东润,老先生也不推辞,接过话茬就讲起唐宋文人如何“化古为今”。

此后,复旦多了个“知名”助教——许成军。

上课量一时比普通讲师还多!

怪谁

章培横、黄琳、朱绑薇这些人,但凡有课都会拉一个“兼职助教”。

许成军无奈。

这帮人到是会找清闲!

谁家好研究生给本科生上课啊!给钱了么!

——

周末傍晚的上海里弄,夕阳把青砖灰瓦染成暖金色。

许成军攥着从淮国旧淘来的两盒无锡泥人。

是苏曼舒说她妈妈年轻时最喜欢的“阿福阿喜”,心里竟有点发紧。

这特么是两辈子第一次去女朋友家里!

活多大岁数也免不了紧张好吧!

好在苏连诚这个月都在首都参与第四次文代会的事,单独面对老丈母娘!

苏曼舒走在旁边,布拉吉的裙摆扫过青石板路,手里拎着袋刚买的阳山水蜜桃,笑着撞了撞他的胳膊:“别紧张,我妈就是看着严肃,其实心软得很,上次我偷偷把你写的《北乡等你归》唱给她听,她还夸歌词写得好呢。”

许成军点头。

一个唱着《无锡景》的大家闺秀,想来也是会喜欢《北乡》的味道。

里弄深处的苏宅,是栋带小院子的两层小楼,木门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

推开门,院子里的老桂树正飘着香,树下摆着张藤椅,旁边的石桌上放着本翻开的《宋词选》,书页间夹着片干枯的桂。

不用问,定是苏曼舒妈妈常坐的地方。

“妈,我们来了!”

苏曼舒先喊了声,屋里立刻传来轻缓的脚步声。

出来的是位穿月白旗袍的妇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发间别着支银质发簪。

她就是苏曼舒的妈妈,沈玉茹。

当年无锡沈家小闺女,为了跟苏连诚来上海,愣是跟家里闹了半年,最后背着个小包袱就来了,这事在苏家老一辈里,至今还是段“为爱私奔”的佳话。

沈玉茹的目光先落在许成军身上,上下扫了扫。

他穿的的确良衬衫是苏曼舒挑的,袖口熨得平整,手里的泥人盒用红绳系着,倒还算周正。

还算

可能也不是!

小伙子帅的,有我家老苏年轻时候一半了!

她没立刻笑,只淡淡点头:“进来吧,菜刚炖上。”

屋里的布置透着老上海的雅致。

客厅摆着民国时期的红木沙发,扶手上搭着块绣着兰草的苏绣靠垫,是沈玉茹亲手绣的。

墙上挂着幅水墨江南,是苏曼舒外公当年画的无锡太湖。

桌角的玻璃罐里装着炒得喷香的南瓜子,旁边放着个白瓷杯,杯底还留着点龙井的茶渣。

处处都是大家闺秀的细致,又藏着过日子的烟火气。

苏妈妈也算是这个年代的小资了。

“许同志是安徽凤阳人”

沈玉茹给许成军倒了杯茶,捏着杯子,语气听不出情绪,“曼舒说你以前插队,后来考上复旦研究生,还写了不少文章”

许成军双手接过茶杯,温度刚好,他斟酌着回答:“我是安徽东风人,在凤阳许家屯插队,去年考的复旦,跟着朱冬润先生学唐宋文学。写东西是兴趣,比如《红绸》,是想记录前线战士的故事,我大哥现在还在南边驻防,总觉得该为他们写点什么。”

“哦大哥在前线”

沈玉茹抬了抬眼,眼里多了点认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