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新人奖和招新(3 / 4)

加入书签

不是为了让后人哭,是为了让后人好好活。希望接过黑匣子,就是接过了‘好好活’的责任。”

“这才是中国的英雄观,不是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是以前的‘集体符号’,是‘你护我长大,我替你看未来’。”

李晓琳把稿纸迭好,放进牛皮纸袋,语气笃定:“这稿子发出去,不止是炸中国文坛,是给世界文坛看。中国文学能把西方理论本土化,还能写出他们写不出的‘家国情怀’。”

“你等着,明年茅盾文学奖,这篇《希望的信匣子》要是不上,我跟评委急!”

“那我到不着急,好稿子,读者会认,时间也会认。”

“上次我父亲还说想见你一面,估计看了这个稿子又要忍不住了。”

李晓琳摸着怀里的牛皮纸袋,突然觉得中国文学的“新路子”,或许就从这篇稿子开始了。

许成军一惊,巴老啊!

要见!

俩人都默契的没提稿子的后续事宜,许成军既然把稿子给李晓琳看了,就代表愿意给《收获》去刊发,而以李晓琳的性格和许成军之间比较愉快的合作关系,也必然给他一个相对优厚的待遇。

“对了,这次的《收获》文学新人奖已经在内部定下你了,到时候颁布奖项按时参加。”

许成军一听获奖乐了:“有钱拿么”

“滚!”

经过李晓琳解释,许成军才理解1979年《收获》文学新人表彰属于刊物内部或行业内的“软性认可”,无正式评奖章程,但可能受到文坛关注。

许成军也熄了对这个奖项继续了解下去的心。

聊胜于无吧。

“但是,《试衣镜》有机会获得今年的全国优秀短篇,我们也为你正在协调。”

“那感情好啊!”

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评选机制已经非常健全,提名通知方式主要依托“群众推荐+编辑部初筛+专家评议”的闭环流程。

1979年全年,以《人民文学》为核心渠道进行群众推荐,读者通过邮寄信件、填写刊物附发的“推荐意见表”提名作品。

而据李晓琳了解,《试衣镜》已经因为《收获》刊发后的社会热度,被大量读者推荐至《人民文学》编辑部。

获奖机会极大!

——

这几天,浪潮文学社的创办已经在全校引起了极大的声势。

许成军的大名已经传遍复旦。

随之而来的就全校学生踊跃地参与。

那毕竟是许成军啊!

复旦独一号的作家!

许成军明确了文学社核心定位——“以笔记录改革浪潮,以文联结个体与时代”。

他知道复旦不少能人不在中文系,所以招人也不局限于中文系,重点吸纳两类人。

一类是有生活厚度者。经历过插队、工厂劳动或基层工作的学生,能写出扎根现实的作品。

另一类是有思想锐度者。关注思想解放、改革萌芽的跨院系学生,能为创作提供多元视角,如外语系学生可译介西方现代派理论。

浪潮文学社成立之初,201宿舍的牲口们已经全员参与。

周海波:“成军,咱也得算元老了吧,能不能混个副社长啊!”

胡芝:“就你那脑子,还副社长我觉得我还行!”

林一民:“别废话了,明天要招新了,赶紧看看物资物料咋样了,李哥,咱广播站联系好了么,成军说要实时播放招新情况。”

林一民是其中最积极的一个,帮着许成军跑前跑后,他家里听说有这样的机会,也非常鼓励他参与进来,对浪潮文学社的未来发展和创社理念非常认可,希望以此作为林一民未来的zz资本。

许成军也属意他作为未来文学社的主理人之一。

李继海笑着摆手:“放心吧,这肯定没问题。”

程永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