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亚洲青藏高原三江源湿地生态修复(4 / 5)
输车队联合运输,列车和车队要加装供氧装置、恒温系统和防颠簸保护,确保种子、草皮和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不受高寒缺氧、剧烈颠簸影响,务必在 850 小时内抵达青海玉树、西藏那曲、四川甘孜三个修复区域 —— 三江源的夏季牧草生长季即将结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植物的成活率会大幅下降,必须在次年 8 月底前完成人员和设备的部署。人员方面,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多瑙河流域修复的核心学员,大概 320 人左右,再补充 280 名懂高原生态学、冻土保护、草原治理、水源涵养的专家,还有 220 名医护人员(其中 50 名具备高原病救治经验),负责应对可能出现的高原反应、冻伤和灾害救援,总共 820 人,确保每个修复区域都有完整的技术和医疗保障团队。这是 2045 收官期的亚洲高原湿地专项任务,关系到青藏高原的生态稳定和下游十省的水资源安全,不能出任何差错。”
听筒那头沉默了几秒,赵叔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顾虑,还有一丝因高原设备测试产生的轻微喘息:“陈叔,这次的难度比多瑙河流域还大,三江源的环境太极端了。首先,高寒缺氧会导致设备的电子元件性能下降、机械部件润滑失效,就算用了耐低温材料,设备的故障率也会比温带地区高 90% 以上,而且三江源地区交通不便,很多修复区域没有公路,维修人员需要骑马或徒步才能到达,有时候一个故障点需要走两三天才能靠近;其次,藏族的传统经验大多是基于实践传承的,没有系统的文字记录,比如不同部落的‘轮牧’周期不同,青海玉树的藏族是 45 天轮牧一次,西藏那曲的藏族是 60 天轮牧一次,要把这些经验转化为统一的技术参数,难度极大;还有冻土冻融的问题,三江源的冻土属于季节性冻土和永久冻土交错分布,修复过程中如果温度控制不当,很容易导致冻土加速消融,反而加剧生态破坏;更别说高原反应的风险了,修复人员初到高原很容易出现头痛、胸闷、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严重的还会引发肺水肿、脑水肿,去年就有 120 名环保人员因高原反应被迫撤离,5 人因救治不及时留下后遗症。”
“这些困难我都知道,但三江源湿地不能丢。” 陈守义的语气没有丝毫动摇,眼神里透着坚定的光芒,“你想想,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之称,如果这里的湿地彻底退化,下游十省的水资源供应会受到严重影响,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水资源纠纷;而且三江源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宝库’,这里有很多独特的高原物种,比如藏羚羊、藏野驴、黑颈鹤,一旦灭绝,人类将失去宝贵的基因资源;还有藏族的游牧文明,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他们的传统知识是人类适应高寒环境的智慧结晶,如果因为生态退化消失,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所以,再难也要上,设备故障率高,我们就多准备 90% 的备用配件,在每个修复区域设立 9 个维修站点,每个站点配备 9 辆高原越野维修车和专业的徒步维修装备,确保故障能及时处理;藏族经验难以统一,我们就邀请每个部落的老牧民和老喇嘛加入技术研发组,根据不同区域的草原湿地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比如在青海玉树藏族的领地按 45 天规划轮牧周期,在西藏那曲藏族的领地按 60 天规划;冻土冻融问题,我们就联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发精准温控的冻土修复技术,通过铺设保温层和调控补水量,维持冻土稳定;高原反应风险大,我们就对所有修复人员进行严格的高原适应性训练,配备便携式供氧设备和高原病急救药品,在每个修复区域设立高原病救治站,确保人员安全。”
他思考了片刻,又说:“关于技术改造,你让团队重点突破三个难点:一是研发‘智能冻土湿地修复系统’,通过 AI 实时监测冻土温度、土壤湿度、草原植被覆盖率和气象数据,自动调节冻土修复方案、草原补水量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