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亚洲青藏高原三江源湿地生态修复(3 / 5)

加入书签

生物多样性,四川主张优先保障水源涵养,三方无法达成一致,工程实施十年来,仅投入了不到 650 亿元,远低于预期的 4500 亿元。”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麻烦的是,三省(区)在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青海想通过发展高原旅游业增加收入,可湿地退化导致游客数量下降 94%;西藏想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改善经济,可电站建设破坏了部分湿地植被;四川想通过发展畜牧业加工产业提高牧民收入,可草原退化导致畜牧业产量锐减;去年在青海西宁召开的三江源湿地保护会议,三省(区)代表吵了整整四十天,最后只通过了一份‘三江源湿地保护宣言’,没有任何强制性措施,连最基本的保护目标都没确定。不过还好,上周三省(区)生态环境部门和藏族部落联名发来紧急求助函,用的是北斗卫星传输的加密文件,里面特别提到想借鉴欧洲多瑙河流域‘现代技术 + 传统智慧’的模式 —— 藏族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掌握着‘草原养护’‘冻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的传统方法,比如青海藏族的‘轮牧’传统,根据草场长势划分不同的放牧区域,轮流放牧,避免过度啃食;西藏藏族的‘草皮移植’经验,将完好的草皮移植到退化区域,加速草原恢复;四川藏族的‘水源守护’技术,在溪流源头搭建石砌水坝,减缓水流速度,增强水源涵养能力,这些传统智慧对三江源湿地修复至关重要。”

陈守义听完,立刻走到办公桌前,拿起加密电话拨通了赵叔的号码。听筒里传来高寒植物培育系统的 “沙沙” 声,夹杂着冻土修复设备测试的 “嗡嗡” 声,显然赵叔正在实验室测试适应高寒缺氧环境的生态修复设备。“赵叔,有个紧急任务 —— 立刻组建亚洲青藏高原三江源湿地生态修复团队。” 陈守义的声音格外坚定,没有丝毫犹豫,“技术方面,把中国青海的高原湿地修复技术、西藏的冻土保护技术和四川的草原治理技术结合起来改造,重点加两个核心模块:一个是‘高寒缺氧极端环境适配模块’,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氧气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 60%,年均气温 - 5c至 3c,冬季极端低温达 - 45c,冻土冻融频繁,设备必须能在高寒缺氧、冻融循环、强紫外线环境下稳定运行,外壳要用耐低温、抗紫外线、防腐蚀的钛合金陶瓷复合材料,内部加装供氧系统、恒温防冻装置和紫外线防护层,确保核心部件在 - 50c至 10c之间、氧气浓度 12% 以上能正常工作;另一个是‘藏族传统智慧适配单元’,要把藏族的传统经验转化为技术参数,比如青海藏族的‘轮牧’算法(根据牧草生长速度确定放牧周期和区域)、西藏藏族的‘草皮移植’模型(计算草皮移植密度和养护周期)、四川藏族的‘水源守护’系统(设计石砌水坝的高度和间距),这些都要融入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里。”

他停顿了一下,又详细叮嘱:“还有,三江源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修复工作不能对现有生态造成二次破坏。设备方面,要研发‘低干扰冻土修复设备’,采用浅层作业技术,避免深层挖掘破坏冻土结构,同时利用藏族传统的草皮移植方法,在修复区域铺设原生草皮,加速生态恢复;还要配备‘智能草原补水装置’,利用高原降水和冰雪融水,通过管道输送到退化湿地,同时安装冻土温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冻土冻融变化,避免补水过量导致冻土加速消融;物资方面,要准备一批耐高寒、抗缺氧的高原植物种子和草皮,比如耐寒的嵩草、苔草,固土能力强的披碱草,这些种子和草皮要经过高寒驯化处理,确保在高原环境下能存活;还要带一批先进的生态监测设备,比如高精度的冻土温度传感器、水源涵养量监测仪、草原植被覆盖率记录仪,帮助三省(区)生态环境部门提升监测能力。运输方面,走‘青藏高原应急绿色通道’,协调中国铁路青藏集团的专用冷藏列车和青海、西藏的高原运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