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北美洲五大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4 / 5)
幼苗和贝类,比如净化能力强的芦苇、香蒲,过滤污染物的河蚌、蛤蜊,这些幼苗和贝类要经过污染驯化处理,确保在污染水体中能存活;还要带一批先进的湿地监测设备,比如高精度的水质传感器、蓝藻浓度检测仪、植物生长记录仪,帮助美加两国环境部门提升监测能力。运输方面,走‘北美洲应急绿色通道’,协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专用恒温运输船和美国、加拿大的内陆运输车队联合运输,船和车队要加装恒温装置、防污染设施和蓝藻隔离罐,确保幼苗、贝类和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温差、污染和蓝藻影响,务必在 700 小时内抵达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威斯康星州绿湾、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四个修复区域 —— 五大湖流域的雨季即将结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水生植物的种植成活率会大幅下降,必须在次年 9 月底前完成人员和设备的部署。人员方面,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刚果盆地雨林修复的核心学员,大概 300 人左右,再补充 260 名懂湿地生态学、水质净化、蓝藻治理、水位调控的专家,还有 180 名医护人员,负责应对可能出现的水污染疾病和灾害救援,总共 740 人,确保每个修复区域都有完整的技术和医疗保障团队。这是 2045 收官期的北美洲淡水湿地专项任务,关系到美加两国数千万人的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稳定,不能出任何差错。”
听筒那头沉默了几秒,赵叔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顾虑,还有一丝因设备测试产生的沙哑:“陈叔,这次的难度比刚果盆地雨林还大,五大湖流域的环境太复杂了。首先,温差大和水体污染会导致设备的金属部件锈蚀、电子元件失灵,就算用了耐腐材料,设备的故障率也会比热带地区高 85% 以上,而且五大湖流域工业密集,运输路线经过多个工业区,设备和物资很容易受到二次污染;其次,奥吉布瓦族的传统经验大多是口口相传的,没有文字记录,比如不同部落的‘水生植物轮种’时间不同,美国奥吉布瓦族是春季种芦苇、秋季种香蒲,加拿大奥吉布瓦族是夏季种芦苇、冬季种香蒲,要把这些经验转化为统一的技术参数,难度极大;还有水体污染的问题,五大湖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农药残留等,很多污染物难以降解,仅靠生物净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长期的治理过程;更别说美加两国的利益分歧了,修复工作需要两国协同配合,可双方在资金分摊、责任划分上存在争议,很可能影响修复进度。”
“这些困难我都知道,但五大湖流域湿地不能丢。” 陈守义的语气没有丝毫动摇,眼神里透着坚定的光芒,“你想想,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占全球淡水总量的 20%,如果这里的湿地彻底退化,美加两国数千万人会面临饮用水危机,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而且五大湖湿地是北美洲重要的生态屏障,能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抵御洪水,一旦消失,北美洲的气候会更加紊乱,洪涝灾害会更加频繁;还有奥吉布瓦族的渔耕文明,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他们的传统知识是人类与淡水湿地和谐共生的典范,如果因为湿地退化消失,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所以,再难也要上,设备故障率高,我们就多准备 85% 的备用配件,在每个修复区域设立 8 个维修站点,每个站点配备 8 辆专业维修车和污染防护装备,确保故障能及时处理;奥吉布瓦族经验难以统一,我们就邀请每个部落的长老加入技术研发组,根据不同区域的湿地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比如在美国奥吉布瓦族的领地按春季种芦苇、秋季种香蒲规划,在加拿大奥吉布瓦族的领地按夏季种芦苇、冬季种香蒲规划;水体污染问题,我们就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发多维度的污染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吸附、化学降解、生物净化,同时推动美加两国出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升级政策’,限制污染物排放;美加两国利益分歧,我们就联合联合国北美洲办公室,组织两国环境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