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全球治理收官期冲刺与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生态修复(4 / 5)
求,自动制定水资源调配方案;应急补水区则能通过管道将上游水库的水输送到下游缺水区域,每天可补水5oo万立方米。
赵叔指着设备向学员和部落族人介绍:“这两套设备配合使用,既能快清理河道泥沙,又能合理调配跨境水资源。
智能河道清淤设备分离出的建筑用砂可以提供给当地居民建造房屋,有机肥料能提高农田产量;跨境水资源调配设备会优先保障居民饮水和鱼类洄游用水,再分配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确保各方需求得到平衡。
同时,我们还会借鉴你们的‘鱼道预留’传统,在清淤设备作业时,预留宽5米、深2米的鱼道,确保鱼类能顺利洄游。”
傣族部落的长老波拉绕着设备仔细观察,突然开口问道:“这台水资源调配设备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水上村落?我们傣族的高脚屋建在河边,一旦水位突然上涨,可能会淹没我们的房屋。”
赵叔立刻解释:“波拉长老您放心,我们的设备采用‘渐进式补水’模式,补水时会缓慢提升水位,每天水位上涨不过o5米,同时会提前24小时通知沿岸部落,让你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准备。
另外,设备的水位监测区能实时监测水位变化,一旦水位接近危险阈值,会自动停止补水,确保你们的水上村落安全。
智能河道清淤设备还会在水上村落周边的河道清淤时,保留一定的泥沙堆积,形成天然的防洪堤,进一步保护你们的家园。”
波拉长老听后点了点头,转身对身边的族人说:“这些中国人的设备考虑得很周全,我们可以放心地和他们合作。
明天,我们带他们去‘湄公河圣潭’,那里是我们傣族祖先现的天然蓄水池,即使在最干旱的年份,潭里也有水,或许能帮到你们。”
二、协同修复: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
第二天清晨,岩温领和森宝长老带着迭戈和索菲亚,乘坐傣族的独木舟向“湄公河圣潭”
驶去。
独木舟在狭窄的湄公河河道里缓慢前行,沿途的河床裸露着,偶尔能看到几条小鱼在浅浅的水洼里挣扎。
经过两个小时的行程,他们终于抵达了“湄公河圣潭”
——这是一处位于湄公河支流旁的天然水潭,潭面面积约5oo平方米,潭水清澈见底,潭底的沙石清晰可见,潭边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和水生植物,几只水鸟在潭面上盘旋,不时俯冲下来捕捉小鱼。
“这处圣潭是我们傣族祖先在六百年前现的,它与湄公河支流相连,雨季时储存雨水,旱季时为支流补水,”
岩温蹲下身,用手捧起潭水,“你们看,潭边的芦苇能过滤流入潭中的泥沙,潭底的沙石能净化水质;我们的祖先还会在潭边挖掘‘竹编水窖’,用竹子编织成圆柱形的水窖,将潭水引入窖中储存,供旱季饮用和灌溉农田。”
索菲亚立刻拿出水质检测仪和水位监测仪,对圣潭的水质和水位进行检测。
几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潭水的ph值75,溶解氧含量每升78毫克,不含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潭水的水位比湄公河支流高12米,即使在旱季,水位也能保持稳定;潭边的芦苇过滤效率达85,能有效减少泥沙进入潭中。
“这太神奇了!”
索菲亚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学习你们的‘竹编水窖’技术,在湄公河流域沿岸大规模建造竹编水窖,提高雨水利用率;同时借鉴圣潭的泥沙过滤模式,在湄公河支流的入口处种植芦苇,构建‘生物过滤带’,减少泥沙进入主河道;另外,圣潭的天然蓄水功能可以为我们的跨境水资源调配设备提供补充水源,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圣潭和竹编水窖能作为应急水源,保障沿岸居民的基本用水需求。”
迭戈立刻安排学员与傣族、高棉族族人合作,建造“竹编水窖”
。
傣族族人负责砍伐竹子,按照祖先传下来的方法编织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