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全球治理收官期冲刺与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生态修复(3 / 5)

加入书签

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清楚,这场湄公河流域生态修复战,不仅是收官期的关键冲刺任务,更是对全球生态治理技术流域适配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也是江湾模式向“跨境流域协同治理全球标杆”

升级的重要一步。

一、跨境奔赴:从江湾到湄公河流域的修复准备

迭戈团队乘坐的货运航班抵达老挝万象国际机场时,正值当地的旱季清晨,东南亚的阳光格外炽热,空气中弥漫着河水的腥味和稻田的清香。

老挝环境部代表坎平、柬埔寨代表桑托、泰国代表素贴早已等候在机场,三人脸上都带着焦虑。

坎平穿着印有“守护湄公河”

字样的衬衫,率先开口:“老挝琅勃拉邦段的湄公河还在持续断流,昨天又有5艘渔船搁浅,渔民们只能靠挖野菜为生;柬埔寨洞里萨湖的渔民已经开始变卖渔具,准备去城市打工;泰国清莱府的农田还在干裂,水稻苗已经枯死了一半,再这样下去,今年的粮食肯定要绝收了。”

桑托也叹了口气,补充道:“我们柬埔寨的洞里萨湖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现在湖水干涸,不仅渔民没了收入,周边的农田也没水灌溉;老挝的上游水库还在控制下泄水量,说要保障本国的水电站电,我们多次协商都没用;泰国的农田灌溉用水也在和我们抢,情况越来越糟。”

迭戈跟着三人登上越野车,向老挝琅勃拉邦段的湄公河驶去。

沿途的景象让学员们心情沉重——道路两旁的稻田里,干涸的田垄龟裂成不规则的硬块,几台废弃的灌溉水泵停在田间,泵体上覆盖着厚厚的灰尘;远处的湄公河河道里,裸露的河床延伸到远方,几只水鸟在沙石间跳跃,寻找着仅存的水生生物;路边的“湄公河保护警示牌”

上,鱼类存活数量的数据从去年的5o万尾降至今年的1o万尾,牌子旁边还散落着几个空的农药瓶。

“湄公河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持续两年了,我们虽然一直在治理,但要么是技术不行,要么是协调不好,”

坎平无奈地说,“现在只能靠你们了,江湾的经验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越野车抵达老挝琅勃拉邦的傣族部落聚居地时,领岩温和柬埔寨高棉族长老森宝带着一百多名族人早已等候在部落的高脚屋前。

他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傣族男子穿着无领对襟上衣和纱笼,女子穿着紧身短上衣和筒裙;高棉族男子穿着直领多扣上衣和纱笼,女子穿着斜襟束腰长裙。

岩温走上前,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对迭戈说:“我听说你们从中国来帮助我们修复湄公河,我们傣族把湄公河叫做‘母亲河’,它给了我们水、食物和住所,现在它生病了,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努力,但你们不能用你们的技术破坏我们的水上村落和捕鱼区。”

迭戈握着岩温的手,真诚地说:“岩温领,我们来这里不是要破坏你们的传统生活,而是要和你们一起守护湄公河。

江湾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只有结合你们对流域的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比如你们的‘竹编水窖’传统,就能帮助我们解决短期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修复方案提供关键支撑。”

当天下午,迭戈团队在部落旁边搭建了临时修复指挥中心。

赵叔带领的技术团队也已抵达,正在调试智能河道清淤设备和跨境水资源调配设备。

智能河道清淤设备分为泥沙采集区、分离净化区、淤泥利用区三个部分,泥沙采集区能通过高压水枪将河床的泥沙冲起,再用吸泥泵吸入设备,每天可清淤2万立方米;分离净化区能将泥沙中的石块、垃圾分离出来,将细沙转化为建筑用砂;淤泥利用区则能将淤泥加工成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

跨境水资源调配设备则分为水位监测区、智能调度区、应急补水区,水位监测区能实时监测湄公河各段的水位和流量;智能调度区根据监测数据,结合沿岸各国的用水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