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江湾初秋的生态观测总结与跨社区研学成果展(2 / 5)

加入书签

局的王科长,也带着周边五所学校的老师早早到场,手里拿着“江湾研学基地合作意向书”

,正跟几位社区主任讨论如何将江湾生态课程引入学校,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展板,迎上来接过邀请函,“就等你们的总结报告和评分表了,昨天南社区的李姐还问数据复盘的重点,一会儿咱们先开复盘会,再搞饵料推广,最后参观成果展,保证节奏紧凑还能出实效!”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红枣小米粥”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粥暖暖身子,今天‘学生作品点评’我来带,教老师们怎么引导学生做生态观察;王科长带‘课程合作’讨论,你负责协调各环节进度,咱们分工明确,效率更高。”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生态数据评分表”

,分给五个社区的观测组长:“张爷爷,您负责成果展的秩序,提醒参观人员别触摸展品;赵叔(北社区),您准备饵料推广的现场演示,记得多准备些食材,让老师们也试试做;张教授,这是盛夏的观测数据汇总,一会儿您重点解读荷花花粉对鱼类的影响,让大家明白共生关系的重要性!”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

王科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生态观测、成果推广和教育合作结合得这么好,真是咱们区生态教育的‘桥梁’,以后其他社区的研学活动,都要来江湾取经!”

上午七点半,参加活动的人员陆续赶来——五个社区的观测队员、饵料优化员、张教授团队、周边学校的二十位老师,还有不少闻讯而来的居民,一共来了一百多人。

观测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观测马甲,胸前别着“江湾生态观测员”

徽章,有的拿着数据记录本,有的整理展板,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老师们则围着饵料区和成果展,好奇地查看观测数据和学生作品,偶尔向社区代表提问;居民们站在旁边,拿着手机拍照,偶尔还会讨论盛夏的观测趣事,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参与者了总结报告和成果展导览图;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老师们参观场地,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一起复盘盛夏的生态观测数据,学习夏季生态饵料的制作方法,还要看孩子们的研学成果,最后讨论如何把江湾的生态经验带进学校,让更多孩子爱上自然、守护生态。”

上午八点整,江湾初秋生态观测总结与跨社区研学成果展正式开始,三个核心环节依次推进。

第一环节:盛夏生态观测数据复盘会(张教授主持)

张教授拿着数据汇总表,站在投影幕前,身后的屏幕上展示着盛夏观测的核心数据图表:“各位老师、各位观测队员,今天咱们先复盘盛夏的生态观测数据。

先看荷花-鱼类共生数据——盛花期每平方米水面5o粒花粉,能吸引15-2o条鲫鱼,鱼类聚集数量比其他时段多3o,这说明荷花花粉是鲫鱼夏季的重要食物来源,两者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

投影幕上切换到荷叶残体降解数据:“再看荷叶残体的降解情况——5克重的残体24小时内降解3克,降解过程中水质ph值始终保持在7o-72之间,没有污染迹象,反而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这证明荷花塘有很强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各社区的观测组长依次汇报本组数据:

东社区组(陈守义):重点汇报了花粉密度与鱼类聚集的关联数据,“我们现,上午9:oo-11:oo是花粉散落高峰,也是鱼类觅食高峰,这两个时段的重合度达8o,说明鱼类对花粉的觅食需求有明显的时间规律,以后可以根据这个规律调整观测和钓鱼时间。”

西社区组(老张):汇报了荷叶残体降解对水质的影响,“我们在不同水深放置残体,现浅水区(1米深)的残体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