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江湾盛夏的荷花生态观测与跨社区钓技联赛(2 / 5)

加入书签

“生态积分牌”

,记录放生幼鱼数量;甚至连市自然博物馆的张教授,也带着两位助手早早到场,手里拿着专业的植物生长测量仪和鱼类行为记录仪,正跟几位社区钓友讨论如何精准记录荷花与鱼类的互动,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水下观测箱,迎上来接过任务卡,“就等你们的观测方案和评分表了,昨天北社区的赵叔还问夜间观测怎么避免惊鱼,一会儿咱们先开培训会,再分组观测,保证每个队员都懂操作、会记录!”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绿豆百合粥”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粥暖暖身子,今天‘荷叶残体降解测试’我来带,教大家怎么用试纸检测水质变化;张教授带‘荷花花粉采集’培训,你负责协调各组设备,咱们分工明确,数据才准确。”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夏季生态饵料优化评分表”

,分给五个社区的观测组长:“张爷爷,您负责西社区组的夜间观测,记得每两小时记录一次鱼类行为;赵叔(北社区),您牵头饵料优化的配比讨论,重点测试荷花花粉的添加比例;张教授,这是春季的洄游数据,一会儿您对比着看,分析荷花生长对鱼类活动的影响!”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

张教授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植物生态与鱼类行为研究结合得这么好,真是难得!

江湾的荷花塘生态系统对城市水生态研究有重要意义,以后咱们博物馆要跟你们长期合作,把这里打造成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

上午七点半,五个社区的五十名观测队员(每个社区十名)、二十五名饵料优化员和张教授团队陆续赶来。

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观测马甲,胸前别着“江湾生态观测员”

徽章,有的拿着记录本,有的调试观测箱,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优化员们则围着饵料区,讨论着食材配比,偶尔拿起食材闻一闻,判断新鲜度;家长们站在警戒线外,拿着手机拍照,却刻意压低声音,生怕惊扰了荷花塘的生物,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队员了任务卡和观测套装,给每位优化员了评分表和实验杯;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观测点,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记录荷花花粉对鱼类的吸引力、荷叶残体的降解度,分析荷花与鱼类的共生关系;还要优化夏季生态饵料,让它在高温下更稳定、诱鱼时间更长;最后通过钓技联赛,检验生态保护成果,知道怎么钓鱼才不破坏荷花塘的生态平衡。”

上午八点整,观测与优化培训正式开始,两个板块同步推进。

第一板块:荷花生态观测培训(张教授+核心团队)

张教授拿着荷花标本,站在数据汇总区的投影幕前:“大家看,荷花的花期分为花苞期、初绽期、盛花期、凋谢期,不同阶段散落的花粉量不同——盛花期花粉最多,每天上午九点至十一点是花粉散落高峰,这时候鱼类会聚集在荷花下觅食。

咱们观测时要注意——记录花粉散落密度(每平方米水面的花粉数量)与鱼类聚集数量的关系,这是研究共生关系的关键数据。”

投影幕上播放着荷花花粉散落的慢镜头视频,淡黄色的花粉像细雨般落在水面上,很快吸引了一群鲫鱼前来啄食。

“咱们用的水下观测箱能清晰看到水下15米范围,”

张教授指着观测箱,“每小时记录一次花粉密度和鱼类数量,同时用记录仪拍摄鱼类行为,两种数据对比,能更准确分析共生关系。

遇到突情况,比如暴雨、水鸟捕食,要及时记录,这些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队员们听得认真,有的举手提问:“张教授,荷花残体降解会不会污染水质?”

“要是鱼类吃太多花粉,会不会影响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