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江湾盛夏的荷花生态观测与跨社区钓技联赛(1 / 5)
夏至过后的青衣江湾,像被大自然裹进了一层浓绿的纱幔。
清晨五点半,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鼻腔里满是荷叶的清香与江水的湿润气息,混着远处早点摊油条的香气,盛夏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他钓包内侧的布袋里,装着小满连夜整理的“江湾盛夏荷花生态观测方案”
——封面是少年手绘的荷花塘全景图,粉色的荷花间停着蜻蜓,水下藏着游动的鱼类,旁边写着一行小字:“解锁荷花塘的生态密码:从花粉到游鱼的共生法则”
。
“爷爷!
这里!”
小区门口的合欢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跨社区荷花观测任务卡”
,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荷花生态观测套装”
——包含荷花花粉采集刷、透明水下观测箱、红光手电筒(夜间观测用),还有一本彩色的“江湾盛夏生物图鉴”
,扉页贴着荷花与鲫鱼共生的标本照片。
少年穿着件天蓝色的干衣,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任务卡!
今天咱们联合东、西、南、北四个社区,分五个观测组,研究荷花花粉对鱼类的吸引力、荷叶残体的降解规律,还要优化春季研的生态饵料,最后办跨社区青少年生态钓联赛,用实测数据检验生态保护成果!”
陈守义接过任务卡,指尖拂过内页的观测表格,心里泛起暖意。
表格详细划分了“观测时段”
“荷花生长阶段”
“鱼类聚集数量”
“花粉散落密度”
等栏目,还预留了“异常生态现象记录”
栏,方便记录突生物活动;背面印着“夜间观测安全守则”
,特别标注“使用红光手电筒,避免白光惊扰夜行鱼类”
。
“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任务卡放进钓包,“今天的主场地在江湾的荷花塘,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观测点了,王奶奶带了新熬的‘绿豆百合粥’,说是盛夏喝着解暑,还能给观测队员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观测套装晃了晃,“我还准备了‘夏季生态饵料优化评分表’,在春季配方基础上加‘高温稳定性’‘诱鱼持续时间’两个维度,赢的配方能作为联赛指定饵料,还能收录进《江湾钓鱼年鉴》盛夏专题!
一会儿观测开始后,您带夜间观察组,我跟市自然博物馆的张教授负责荷花花粉实验,咱们白天测生长、晚上观行为,把荷花塘的生态摸透!”
两人踩着晨露往江湾走,盛夏的江湾满是生机。
荷花塘里的荷花已绽放大半,粉色的花瓣映着碧绿的荷叶,偶尔有蜻蜓停在花苞上,翅膀扇动着像架小飞机;水下的鲫鱼在荷叶根间穿梭,偶尔啄食掉落的荷花花粉;远处的芦苇丛里传来蝉鸣,与江水流动的“哗哗”
声交织,成了盛夏独有的交响曲。
走了约莫二十五分钟,江湾的荷花塘出现在眼前。
这里早已热闹起来——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核心观测区”
,用橙色警戒带围出五个观测点,每个点旁都架着三脚架,上面固定着水下观测箱,旁边摆着折叠凳和防水记录本,立着的牌子上写着“荷花生态核心观测点,静音操作,守护共生环境”
;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饵料优化区”
,桌子上摆着十几个透明的实验杯、电子秤、水质检测试纸,还有从荷花塘采集的荷叶碎、莲子粉、荷花花粉,旁边贴着“盛夏食材安全清单”
,标注着每种食材的采集时间(清晨五点至六点,避免正午高温破坏营养);小林和小周在布置“联赛准备区”
,用红绳划分出二十个钓位,每个钓位旁都摆着生态钓组和小水桶,钓位号旁还标注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