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江湾新春的开江渔汛与年鉴启航(2 / 4)
。”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自己的芦苇浮漂:“李爷爷,我这浮漂是用去年的老芦苇做的,吃水稳,开江鱼咬钩时漂相特别明显,一会儿我用它演示。”
陈守义看着三人围在一起研究饵料和浮漂的样子,心里泛起一阵暖意。
从去年春天的初遇到如今的新春,他们四人像家人一样,一起走过了江湾的四季,也一起把钓鱼的乐趣和温情传递给了更多人。
而小满,总能带着年轻人的新鲜想法,把老钓法玩出新花样,也把江湾的故事一点点攒起来,变成了这本沉甸甸的年鉴。
上午八点半,钓友们陆续赶来,一共来了三十多人,既有小区里的老钓友,也有从附近社区赶来的新面孔,甚至还有几个孩子跟着家长来凑热闹。
小满和小林负责分年鉴征求意见稿,给每位钓友了一支笔,让大家在稿纸上标注修改建议;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新钓友熟悉钓位,教他们辨认开江鱼的鱼星——开江鲫的鱼星是细小的气泡,一串串浮在水面上,像撒了一把碎珠子;李师傅和王师傅则在饵料区忙碌,给大家分红虫酒米饵料,还不忘提醒:“开江鱼活性低,饵料别捏太硬,入水后要慢慢雾化,才能引鱼过来。”
上午九点整,老张吹响了比赛开始的哨声。
钓友们纷纷走到自己的钓位,开始准备钓具。
小满和陈守义分到了相邻的钓位,他拿出新做的芦苇浮漂,按照年鉴里写的“开江鱼调漂法”
,把浮漂调整到露出两目——开江鱼在水底活动,浮漂露出两目能更清晰地观察咬钩信号。
“爷爷,您看我调的漂对不对?”
他抬起头,眼里满是期待。
“对,”
陈守义点点头,帮他调整鱼线长度,“开江鱼多在水底淤泥层觅食,鱼线要刚好能触到泥面,别太长也别太短,不然钓不到。”
小满笑着点点头,捏起一点红虫酒米饵料,轻轻挂在鱼钩上,然后将钩饵慢慢放进水里。
他握着鱼竿,眼睛紧紧盯着芦苇浮漂,手指轻轻搭在竿柄上——开江鱼咬钩慢,得有耐心等。
“别急,开江鱼要等十分钟才会进窝,”
李师傅在旁边轻声提醒,“浮漂要是轻轻往上顶,就是鱼在试探,再等两秒,浮漂往下沉就是咬钩了。”
果然,过了约莫十二分钟,小满的芦苇浮漂突然轻轻往上顶了顶。
他屏住呼吸,手指更紧地握住竿柄,心里怦怦直跳——这是比赛开始后的第一个鱼讯,也是他用新浮漂钓开江鱼的第一竿,既紧张又兴奋。
又过了三秒钟,浮漂猛地往下一沉,瞬间沉下去了一目。
“提竿!”
陈守义低喝一声。
小满反应迅,手腕轻扬,鱼竿弯起一道柔和的弧线,一条银闪闪的开江鲫被钓出水面,鳃边还挂着一丝红虫。
“钓上来了!
爷爷,我钓上开江第一鱼了!”
少年高兴得跳起来,差点滑倒,老张赶紧扶住他。
“这条有六两多,”
李师傅接过鱼,放在电子秤上,“开江鲫这么肥,少见,是好兆头!”
周围的钓友们纷纷围过来,新钓友们更是凑到小满身边,问他调漂的技巧、饵料的配比。
小满耐心地一一解答,还拿起鱼竿,给大家演示如何判断鱼星、如何掌握提竿时机,像个小老师一样。
陈守义站在旁边看着,眼里满是欣慰——这孩子不仅自己钓技进步快,还能把技巧清晰地分享给别人,比自己当年强多了。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浅滩上不时传来欢呼声。
陈守义用红虫逗钓钓上一条一斤多的鲤鱼,是今天最大的收获;老张钓上了两条三斤多的草鱼,还钓上了一条翘嘴;李师傅钓上了十几条开江鲫,条条都很肥硕,他说要带回家给小孙女熬鱼汤;王师傅和赵叔也各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