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初秋芦苇荡的鲤鱼赛与指南新篇(2 / 5)
是去开‘鲤鱼钓技研讨会’!”
坐了一个小时公交,再沿着水库边的小路走二十五分钟,一片茂密的芦苇荡出现在眼前。
初秋的芦苇已经泛出淡淡的金黄,风吹过,芦苇叶“沙沙”
作响,像在唱着初秋的歌;芦苇荡边缘的浅滩上,水色清澈,能看到水底的螺蚌壳,偶尔有鲤鱼在水面翻起水花,激起一圈圈涟漪,引得钓友们阵阵惊呼;远处的水库中央,几只白鹭展开翅膀,慢慢飞过,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
芦苇荡旁的空地上,老张和李师傅已经布置好了比赛场地——用红绳划分出十个钓位,每个钓位旁都插着一面小彩旗,上面写着编号;中间摆着一张长桌,桌上放着比赛规则、计时器和奖品——一等奖是一套崭新的竞技钓竿,二等奖是钓箱,三等奖是饵料套装,都是钓友们凑钱买的。
“大家先集合,听我讲比赛规则!”
老张拿着小喇叭,站在长桌旁,“比赛时间从早上七点到上午十点,共三小时,以钓获鲤鱼的总重量排名;只能用手竿,禁止使用活饵;钓到的小鱼要放回水库,保护生态;安全第一,千万别去深水区!”
众人纷纷点头,开始抽签选钓位。
小满抽到了5号钓位,就在芦苇根最密集的地方,水深约两米,刚好符合他在指南里写的“深浅交界处”
;陈守义抽到了3号钓位,旁边有一片枯芦苇,是鲤鱼藏身的好地方;王师傅和赵叔抽到了相邻的钓位,两人还约定要“一较高下”
。
“大家先打窝,”
李师傅打开自己的窝料桶,“我带了酵好的玉米,大家可以分点,再混合自己的窝料,效果更好。”
众人纷纷拿出窝料,开始打窝。
小满按照自己的配方,把酵玉米、螺蚌肉碎和酒米混合均匀,然后用打窝勺慢慢撒在钓位前方约一米的地方,形成一个直径约半米的窝子。
“打窝要轻,”
他一边撒,一边跟旁边的小林讲解,“初秋鲤鱼警惕性高,动作太大容易惊鱼,要像撒盐一样慢慢撒。”
小林听得认真,手里的动作却有些生疏,小满赶紧手把手教他调整打窝勺的角度,确保窝料能准确落在指定位置。
陈守义站在旁边看着,眼里满是欣慰——这孩子不仅自己钓技好,还愿意耐心教别人,颇有当年老战友老张的风范。
打窝结束后,离比赛开始还有二十分钟,大家纷纷拿出钓竿,开始准备钓具。
小满拿出自己的长竿,按照“江湾钓鱼指南”
里的方法,调整浮漂至露出三目——初秋鲤鱼吃饵慢,露出三目能更清晰地观察漂相;主线用25号,子线用15号,鱼钩选伊势尼5号,刚好能应对三到五斤的鲤鱼。
“小满,你这子线是不是太细了?”
王师傅凑过来看了看,“我用的是2号子线,万一钓上大鲤,怕你线断鱼跑。”
小满笑着解释:“王师傅,初秋鲤鱼活性不如夏天,力道没那么大,15号子线足够了,而且细子线更隐蔽,鲤鱼不容易现。”
陈守义也点点头:“小满说得对,初秋钓鲤鱼,线组不用太粗,不然会影响灵敏度,反而钓不到鱼。”
王师傅恍然大悟,赶紧调整自己的子线,旁边的钓友们也纷纷效仿,调整线组的粗细。
李师傅看着这一幕,笑着说:“咱们这比赛还没开始,先学到了一招,值了!”
早上七点整,老张吹响了比赛开始的哨声。
众人纷纷抛竿,钩饵准确地落在窝子里。
初秋的阳光渐渐升高,洒在芦苇荡的水面上,泛着细碎的金辉;芦苇叶在风中轻轻摇曳,偶尔有露珠落在水面上,激起一圈圈小涟漪;远处的水鸟时不时掠过水面,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整个芦苇荡显得格外宁静,却又透着比赛的紧张氛围。
“注意看浮漂,”
陈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