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收官期?青藏高原三江源生态修复(3 / 5)
和藏族牧民部落联名发来紧急求助函,用的是高原卫星传输的加密文件,里面特别提到想借鉴亚马逊雨林‘现代技术 + 传统智慧’的模式 —— 藏族牧民世代生活在三江源,掌握着‘草原养护’‘四季转场’‘水源保护’的传统方法,比如玉树牧民的‘轮牧制度’,把草场分成四季牧场,按季节轮换放牧,让草场有足够的恢复时间;那曲牧民的‘冻土保护’经验,通过搭建草方格防止冻土消融,这些传统智慧对三江源修复至关重要。”
陈守义听完,立刻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拨通了赵叔的号码。听筒里传来低温设备测试的 “嗡嗡” 声,夹杂着牧草培育系统的 “沙沙” 声,显然赵叔正在实验室测试适应高原环境的生态修复设备。“赵叔,有个紧急任务 —— 立刻组建青藏高原三江源生态修复团队。” 陈守义的声音格外坚定,没有丝毫犹豫,“技术方面,把中国青海的牧草培育技术、西藏的冻土保护技术和四川的水源涵养技术结合起来改造,重点加两个核心模块:一个是‘高原极端环境适配模块’,三江源年均气温 - 5c至 3c,冬季最低气温达 - 40c,氧气含量仅为平原的 60%,还有强紫外线和大风,设备必须能在高寒缺氧、强辐射、大风环境下稳定运行,外壳要用耐低温、抗紫外线的钛合金材料,内部加装供氧系统和恒温加热装置,确保核心部件在 - 45c以上、氧气浓度 12% 以上能正常工作;另一个是‘藏族牧民传统智慧适配单元’,要把牧民的传统经验转化为技术参数,比如玉树的‘轮牧制度’算法、那曲的‘草方格冻土保护’模型、玛曲的‘水源地养护’时间规划系统,这些都要融入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里。”
他停顿了一下,又详细叮嘱:“还有,三江源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修复工作不能对现有生态造成二次破坏。设备方面,要研发‘无接触式牧草补种设备’,通过无人机精准播撒耐寒牧草种子,避免机械作业对冻土和草场的破坏;还要配备‘低能耗冻土稳定装置’,利用太阳能加热的方式维持冻土温度,减少冻土消融,同时安装水源涵养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河流、湿地水位变化;物资方面,要准备一批耐寒耐旱的牧草种子,比如垂穗披碱草、羊草、冰草,这些种子要经过高原驯化处理,确保在缺氧低温环境下能发芽生长;还要带一批先进的生态监测设备,比如高精度的冻土温度传感器、草场生产力监测仪、水源涵养量记录仪,帮助四省林草部门提升监测能力。运输方面,走‘青藏高原应急绿色通道’,协调中国铁路青藏集团的专用冷藏列车和青海的高原运输卡车联合运输,列车和卡车要加装供氧装置、保温层和防紫外线设施,确保种子和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不受高寒缺氧影响,务必在 500 小时内抵达青海玉树、西藏那曲、四川阿坝、甘肃甘南四个修复区域 —— 三江源的春季牧草返青期即将到来,一旦错过这个时期,补种的牧草成活率会大幅下降,必须在次年 3 月底前完成人员和设备的部署。人员方面,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亚马逊雨林修复的核心学员,大概 150 人左右,再补充 120 名懂高原生态学、冻土学、牧草学、水源涵养的专家,还有 80 名医护人员,负责应对可能出现的高原反应和冻伤救治,总共 350 人,确保每个修复区域都有完整的技术和医疗保障团队。这是 2045 收官期的高原专项任务,关系到长江、黄河、澜沧江下游数亿人的饮水安全和高原生态稳定,不能出任何差错。”
听筒那头沉默了几秒,赵叔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顾虑,还有一丝因缺氧测试产生的喘息:“陈叔,这次的难度比亚马逊雨林还大,三江源的环境太极端了。首先,高寒缺氧会导致设备的电子元件性能下降,金属部件脆化,就算用了耐低温材料,设备的故障率也会比平原环境高 50% 以上,而且三江源地区地广人稀,维修人员很难及时到达故障地点;其次,藏族牧民的传统经验大多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