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收官期?青藏高原三江源生态修复(2 / 5)

加入书签

因草场退化,水土流失速度加快,每年有 1.2 亿吨泥沙流入黄河,导致下游河床抬高,洪水风险加剧。”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像一块寒冰,压在他的心上。他点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江源保护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一行行冰冷的数字映入眼帘,像一片片破碎的冰面:过去一年,三江源生态退化速度较往年加快 190%,草场退化面积达 96.3 万平方公里,其中青海境内减少 38.5 万平方公里,西藏境内减少 29.7 万平方公里,四川境内减少 16.2 万平方公里,甘肃境内减少 11.9 万平方公里;永久冻土消融面积达 42.6 万平方公里,比十年前增加了 3 倍,导致地面塌陷点超过 1.2 万个,形成融沉湖 870 个;生物多样性危机加剧,340 种高原生物濒临灭绝,其中藏羚羊数量减少 85%,目前仅存不足 5000 只,藏野驴减少 78%,雪豹减少 90%,高原鹤类减少 82%,冬虫夏草等珍稀药用植物减少 95%,比十年前减少了 98%;牧民生产生活受严重影响,三江源地区 120 万牧民中,已有 58 万人因草场退化失去生计,32 万人被迫迁往城镇,牧民人均收入下降 89%,贫困率上升至 76%;水源涵养能力下降,三江源每年向长江、黄河、澜沧江提供的水量减少 35%,长江上游径流量减少 28%,黄河上游径流量减少 32%,澜沧江上游径流量减少 40%,直接影响下游 1.8 亿人的饮水安全;区域气候异常,三江源年均气温上升 2.3c,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5 倍,暴雪、沙尘暴、干旱等灾害频发,去年青海、西藏、四川、甘肃四省因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280 亿美元。

“当地的生态治理措施,到底有没有效果?” 陈守义抬起头,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雪景 —— 眼前的银装素裹、腊梅飘香,与屏幕里的 “黑土滩”“融沉湖” 形成鲜明对比,让他心里格外沉重,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平板电脑,指节泛白。

小满叹了口气,调出四省林草部门的联合报告,语气里满是无奈:“效果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青海政府尝试人工补种牧草,在玉树地区投放了 50 亿株牧草种子,可因高原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种子发芽率仅 1.8%,长出的幼苗不到一个月就被冻死或旱死,投入的 6000 万元打了水漂;西藏政府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给牧民发放禁牧补贴,每人每年才 1200 元,根本不够维持基本生活,很多牧民为了生计偷偷放牧,禁牧政策名存实亡;四川政府修建引水工程,试图缓解湿地干涸问题,可工程建设破坏了冻土结构,导致更多地面塌陷,引水效果还不到预期的 20%;甘肃政府开展草原鼠害防治,投放了大量毒饵,虽然杀死了老鼠,却也毒死了雪豹、狐狸等鼠类天敌,导致第二年鼠害更严重,还造成了二次生态污染;还有四省联合开展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因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进展缓慢,青海、甘肃主张优先解决水源问题,西藏、四川主张优先恢复草场,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工程实施六年来,仅投入了不到 300 亿元,远低于预期的 1500 亿元。”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麻烦的是,四省在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青海、西藏想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增加收入,可因生态退化,游客数量逐年减少;四川、甘肃想通过开采矿产资源弥补保护资金不足,可开采活动会进一步破坏草场和冻土;中央政府虽然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可分摊到每个牧民身上的资金有限,根本无法解决生计问题;去年在青海西宁召开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会议,四省政府官员吵了整整八天,最后只通过了一份‘三江源生态保护倡议书’,没有任何强制性措施,连最基本的保护目标都没确定。不过还好,上周四省林草部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