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收官期?珊瑚礁生态修复(3 / 5)
是海洋卫星传输的加密文件,里面特别提到想借鉴南极冰盖‘现代技术 + 传统智慧’的模式 —— 太平洋岛民世代生活在珊瑚礁周边,掌握着‘珊瑚养护’‘潮汐利用’‘海洋污染净化’的传统方法,比如斐济部落的‘珊瑚休养生息期’传统,在每年的珊瑚繁殖季节禁止捕鱼,让珊瑚礁得以恢复;马尔代夫岛民的‘海水净化植物’利用,种植红树林和海草吸收海水里的污染物,这些传统智慧对珊瑚礁修复至关重要。”
陈守义听完,立刻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拨通了赵叔的号码。听筒里传来海水循环系统的 “哗哗” 声,夹杂着设备调试的 “滴滴” 声,显然赵叔正在实验室测试适应海洋环境的珊瑚修复设备。“赵叔,有个紧急任务 —— 立刻组建全球珊瑚礁生态修复团队。” 陈守义的声音格外坚定,没有丝毫犹豫,“技术方面,把中国南海的珊瑚培育技术、澳大利亚的人工珊瑚礁技术和日本的海洋酸化治理技术结合起来改造,重点加两个核心模块:一个是‘热带海洋环境适配模块’,热带海洋夏季海水温度可达 35c以上,海洋酸化导致 ph 值下降至 8.0 以下,还有强紫外线辐射和海浪冲击,设备必须能在高温、酸化、强辐射、高盐度环境下稳定运行,外壳要用耐腐蚀、抗紫外线的陶瓷复合材料,内部加装恒温冷却系统和 ph 值调节装置,确保核心部件在 38c以下、ph 值 7.8 以上能正常工作;另一个是‘太平洋岛民传统智慧适配单元’,要把岛民的传统经验转化为技术参数,比如斐济的‘珊瑚休养生息期’算法、马尔代夫的‘海水净化植物’配置模型、菲律宾的‘潮汐渔猎’时间规划系统,这些都要融入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里。”
他停顿了一下,又详细叮嘱:“还有,珊瑚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修复工作不能对现有生态造成二次破坏。设备方面,要研发‘无接触式珊瑚培育设备’,通过生物诱导技术促进珊瑚幼虫附着和生长,避免机械作业对珊瑚礁的破坏;还要配备‘低能耗海洋酸化治理装置’,利用藻类光合作用吸收海水里的二氧化碳,提高海水 ph 值,同时种植红树林和海草,增强海洋自净能力;物资方面,要准备一批耐高温、抗酸化的珊瑚苗,比如鹿角珊瑚、脑珊瑚、柳珊瑚,这些珊瑚苗要经过基因筛选和环境驯化,确保移植到野外后能存活;还要带一批先进的海洋监测设备,比如高精度的海水温度传感器、ph 值监测仪、珊瑚生长记录仪,帮助各国海洋保护机构提升监测能力。运输方面,走‘全球海洋应急绿色通道’,协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专用冷藏运输船和澳大利亚的海洋作业船联合运输,船上要加装恒温舱、海水循环系统和防盐雾装置,确保珊瑚苗和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不受高温、盐雾影响,务必在 480 小时内抵达澳大利亚凯恩斯港、斐济苏瓦港、马尔代夫马累港和菲律宾马尼拉港 —— 热带海洋的珊瑚繁殖季节即将结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珊瑚苗的成活率会大幅下降,必须在 11 月底前完成人员和设备的部署。人员方面,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南极冰盖修复的核心学员,大概 100 人左右,再补充 80 名懂珊瑚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工程学的专家,还有 40 名医护人员,负责应对可能出现的海洋污染疾病和潜水事故,总共 220 人,确保每个修复区域都有完整的技术和医疗保障团队。这是 2045 收官期的海洋专项任务,关系到全球海洋生态稳定和沿海居民生计,不能出任何差错。”
听筒那头沉默了几秒,赵叔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顾虑,还有一丝因长期接触海水产生的沙哑:“陈叔,这次的难度比南极冰盖还大,海洋环境太复杂了。首先,高温和酸化会导致珊瑚苗大量死亡,就算经过驯化,成活率也可能低于 10%,而且珊瑚生长周期长,至少需要 5 年才能形成稳定的珊瑚礁,短期内很难看到修复效果;其次,太平洋岛民的传统经验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