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江湾深秋的全球治理深化期攻坚与澳洲内陆荒漠化治理(1 / 5)
霜降过后的青衣江湾,褪去了盛夏的浓烈绿意,换上了一层温柔的金黄。生态湖的荷叶虽已枯萎,却仍挺着残茎倒映在水中,岸边的银杏树叶随风飘落,铺成一条金色的小径,偶尔有候鸟成群掠过,朝着温暖的南方迁徙。陈守义站在深化期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34 全球生态治理深化期攻坚方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亚马逊雨林修复、东非湖泊治理的标记已用深绿色标注 “攻坚见效”,而大洋洲板块上,“澳洲内陆生态” 一栏却被刺眼的黄色警报占据,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盆地荒漠化加剧,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边境区域沙漠化率超 65%,农田绝收面积达 2.3 万平方公里,原住民阿南古人部落水源地干涸数量达 80%”。
“陈叔!澳洲内陆荒漠化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深蓝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银杏叶的碎屑,他急促地调出屏幕画面 —— 新南威尔士州的农场里,原本肥沃的土地龟裂成一块块不规则的硬块,枯黄的麦秆在风中摇晃,几只瘦弱的绵羊低着头啃食着仅存的枯草;维多利亚州的河流旁,裸露的河床布满沙石,曾经宽阔的河面如今只剩下一条细小的溪流,岸边的桉树因缺水而枝叶干枯,树皮皲裂;昆士兰州的阿南古人部落聚居地,几个原住民正用木桶从深达 20 米的井里打水,桶里的水浑浊不堪,还漂浮着细小的泥沙,部落长老蹲在井边,眉头紧锁地看着逐渐下降的水位线。
陈守义接过平板,手指快速滑动查看联合国粮农组织发来的实时数据:过去八个月,澳洲内陆降雨量较往年减少 70%,墨累 - 达令盆地的平均气温升高 4c,新南威尔士州的小麦产量减少 80%,维多利亚州的畜牧业损失超 50 亿澳元,昆士兰州的阿南古人部落已有 500 人因水源枯竭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当地的荒漠化治理措施效果怎么样?” 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金色秋景,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澳洲内陆的荒凉景象。
“澳大利亚政府已组织人员开展人工降雨和植被补种,但人工降雨受气候条件限制,过去三个月仅成功实施 3 次,覆盖面积不足 5%;植被补种采用单一的桉树种植,成活率不足 15%,而且缺乏节水灌溉技术,幼苗大多因缺水枯死,” 小满调出澳大利亚环境部的报告,“他们还尝试修建引水渠从沿海调水,但工程成本过高,且输水过程中水资源损耗达 40%,效果甚微。澳大利亚政府联名发来求助函,希望江湾能提供智能防沙治沙技术和跨州协同方案,特别提到想借鉴亚马逊雨林修复中‘传统智慧 + 现代技术’的模式,因为澳洲原住民阿南古人有独特的沙漠水源管理经验。”
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防沙设备测试的轰鸣声:“赵叔,立刻组建澳洲内陆荒漠化治理团队,把中国西北的智能节水灌溉技术和中东的沙漠植被培育系统改造后调运过去,重点加装‘高温耐旱适配模块’和‘原住民传统水源管理适配单元’,澳洲内陆昼夜温差大、日照强烈,设备必须能抵御极端高温和强紫外线。用‘洲际应急绿色通道’转运,协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冷藏货轮,务必在 144 小时内抵达澳大利亚悉尼港。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亚马逊雨林修复的核心学员加入,同时补充熟悉干旱区生态的土壤学、水文专业学员,这既是深化期的攻坚任务,也是‘沙漠化治理’项目技术标准化适配的重要检验。”
“可是陈叔,澳洲内陆的生态系统比亚马逊雨林更脆弱,比如土壤盐碱化严重、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这些都是之前没遇到过的问题,” 赵叔的声音里带着顾虑,“而且澳大利亚各州的治理需求不统一,新南威尔士州侧重农田恢复,维多利亚州关注畜牧业水源保障,昆士兰州则优先保护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