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文官的兵变荀彧的底线(5 / 6)
。”
荀彧把状放回案,“给人,也给己。”
午后,城里像忽然换了一个呼吸。
问名亭多放了两张椅,给“摇”
的人坐。
照影柜前,不许夜兑的牌子旁又挂了一小行小字:“昼清三刻,第三刻加粥一勺。”
粥棚那边,一位老娘抱着孩子来领盐,引到,盐到,姜到,她坐下。
坐着,才不乱。
坐稳,再走。
然而“兵变”
的余波仍在暗里涌。
北门车棚那只主柜,为躲“度”
,夜里向城门里挪了一掌半。
张辽测完链,未惊动人,先在地上划了一条极浅的线,像在水面画一道看不见的墙。
翌日清晨,柜自己倒了,钱散在地,掌柜的人没受伤,只丢了“名”
。
问名亭前,“押不过夜”
的牌子下面多了一条:“押‘坏名’,不押人。”
更深时,鸩去了西堤门。
破庙里香火钱多了一匣,三面小旗被改又被改回。
她把镜灯的罩子调到刚好,不照人,只照旗角。
旗角没有抖,很稳。
她知道,陈二今晚不来割“善”
,他在割“胆”
。
她不去动那几面旗,她只在庙门外的石阶上写了两个小字:忍、度。
写完,雨痕把笔画一条条收回。
前线传来新的鹰报:徐军夜渡,旗连三面,不入村,不点火,只沿北岸南下。
荀彧听完,拿起笔,把“忍、度”
二字沿着“影照法”
的末行默默填了一遍。
程昱插言:“他在喂‘快’。”
荀彧道:“他也在喂我们——喂‘护’。
护得越遍体,真胆越显。
显了,就好下针。”
暮色里,郭嘉在庙后庭坐了很久。
他没去问状,也没要看底线。
他让人把“天蚕入印”
的房间又加了一层纸窗,纸背藏线,摸着微涩。
他只对卫峥说了两个字:“稳快。”
卫峥一怔,笑起来:“先生说的是印,还是人?”
郭嘉也笑,咳两声,把笑压下:“人先稳,印才快。
若人先快,印就乱。”
夜将沉,文书坊的灯一盏盏熄。
尚书郎收拾案上残纸,忽觉手背一凉。
回头,见庙桥心两字在夜里白,像有人把盐轻轻撒在那块黑石上。
他忽然明白,这场“兵变”
,不是要翻案,是要打底。
底不打,针线都白费。
第二日清晨,曹操出营检庙。
庙前的“底线四不可”
加了一行细字:“三月为期,三日为急。”
他看了看,没言语,只把手放在那行小字旁,押了一个极浅的指印。
指印不红,不耀眼,却让木牌沉了一分。
荀彧立在一侧,心下一松,又是一紧:底线定了,线在他手里,刀在郭嘉那边,风在陈二那边,水在黄河那边。
每一样都不肯安分。
他回身,吩咐:“今日再加粥一锅。
照影柜第三刻,给‘学账’的人多一个坐席。
问名亭下,把‘押不过夜’的牌子旁,添上‘不问谁来,先请坐’四字。”
“请谁坐?”
吏问。
“请所有‘快’的人。”
荀彧答,“让他先喘一口气,再走。”
风从庙前掠过,木牌轻响。
许都像一起在吸气,缓慢又持久。
线在手里,一针一线,一呼一吸,裹着一个城的清醒。
傍晚,程昱在庙后遇见郭嘉。
两人对望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