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0章 解构 高度 高度的诗学意蕴与方言美学赏析(3 / 8)
易?系辞上》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
不仅代表着广阔的空间,更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与境界。
在古典诗词中,“天”
常被用来表达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以“天”
的高远衬托黄河的壮阔;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天”
的广阔激人们对更高境界的向往。
树科将“高度”
与“天度”
绑定,正是延续了这一文化传统,将“高度”
先定义为一种自然的、物理的高度,这种高度是可见的、可感知的,为诗歌后续的意象拓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天度”
是对“高度”
的宏观定义,那么“高度距离度”
则是对“高度”
的微观解构。
“距离”
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概念,它既连接着两个不同的空间,又分隔着两个不同的存在。
在诗歌中,“高度”
与“距离度”
的结合,让“高度”
从一个单一的空间概念,转化为一个充满关系性的概念——高度不仅是自身的“高”
,更是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距离”
。
这种对“高度”
的解构,体现了现代诗歌的思辨特质,与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对“距离”
的思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美无非是我们恰巧能够承受的恐怖之开端,我们之所以惊羡它,是因为它宁静得不屑于摧毁我们。”
里尔克眼中的“美”
与“恐怖”
之间存在着一种“距离”
,而树科眼中的“高度”
与“距离”
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高度之所以成为“高度”
,正是因为它与“低处”
之间存在着“距离”
,没有“距离”
,“高度”
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这种对“高度”
的辩证思考,让诗歌的意蕴更加深刻,也让读者开始对“高度”
的本质产生追问。
“高度珠峰度”
是诗歌对“高度”
的第三次定义,也是对“物理高度”
的极致升华。
珠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是人类公认的“物理高度”
的极限,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人类挑战自我、追求极限的精神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珠峰常被用来表达人类对“最高境界”
的追求,如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通过描写探险家攀登珠峰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与对“高度”
的执着追求。
树科将“高度”
与“珠峰度”
绑定,既是对“物理高度”
的具象化,也是对人类追求“高度”
的精神的肯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高度珠峰度”
之后,紧接着提出了“系唔系喺高度啊?”
的疑问,这一疑问打破了“珠峰度”
作为“最高高度”
的绝对性,暗示了“物理高度”
的局限性——即使是珠峰这样的“物理高度”
极限,也并非“高度”
的终极答案,从而为诗歌后续转向“精神高度”
埋下了伏笔。
“你知嘅,高度喺你心度……”
是诗歌对“高度”
的最终定义,也是诗歌意象建构的最高潮。
如果说“天度”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