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0章 解构 高度 高度的诗学意蕴与方言美学赏析(4 / 8)

加入书签

p>“距离度”

“珠峰度”

都是外在的、物理的高度,那么“心度”

则是内在的、精神的高度。

这种从“外在”

到“内在”

、从“物理”

到“精神”

的转向,并非树科的独创,而是对中国古典哲学“向内求索”

传统的继承与展。

《孟子?尽心上》言:“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认为,万物的道理都在人的心中,只要反躬自省,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

这种“向内求索”

的思想,在古典诗词中也有充分体现,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过对庐山的描写,引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的哲理,最终指向对自我内心的审视;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以自然的变化暗示人生的境遇,最终回归到内心的平静与脱。

树科将“高度”

定义为“心度”

,正是将这种“向内求索”

的传统与现代诗歌的情感表达相结合,认为“高度”

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空间高度,而在于内心的精神境界。

一个人的“高度”

,不取决于他所处的物理位置,而取决于他的胸怀、格局与精神追求。

这种对“高度”

的定义,不仅越了“物理高度”

的局限性,更赋予了“高度”

永恒的价值——外在的“高度”

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改变,而内心的“高度”

则可以永恒存在,成为人类不断追求的精神目标。

三、哲学意蕴:对“存在”

与“价值”

的现代追问

诗歌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哲学的思考。

《高度》一诗虽然篇幅精短,但却蕴含着对“存在”

与“价值”

的深刻追问,这种追问既带有中国古典哲学的思辨色彩,又融入了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元素,让诗歌在情感表达之外,更具有了哲学的深度与广度。

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高度》一诗中对“高度”

的反复追问,本质上是对“人的存在意义”

的追问。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通过自己的选择与行动,不断创造自己的本质,实现自己的价值。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言:“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

在《高度》中,诗人对“高度”

的追问,正是人对“自由”

与“价值”

的追求——“高度”

作为一种理想的存在状态,代表着人对更高价值的向往,而诗人通过“天度”

“距离度”

“珠峰度”

“心度”

的不断探索,正是人在不断选择、不断行动中,寻找自己存在意义的过程。

“系唔系喺高度啊?”

这一疑问,是存在主义哲学中“焦虑”

与“困惑”

的体现。

在存在主义哲学中,人在面对自由与选择时,往往会产生焦虑与困惑,因为自由意味着责任,选择意味着承担后果。

诗人对“高度”

的疑问,正是人在追求价值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与困惑——我们所追求的“高度”

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真的能够达到“高度”

?这种焦虑与困惑,并非消极的情绪,而是积极的思考,它促使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追求,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最终实现自己的存在意义。

而“你知嘅,高度喺你心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