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基因的诗学(1 / 3)

加入书签

基因的诗学

——论《dna嘅意象》中的语言螺旋与存在密码

文诗学观察者

在粤语诗歌《dna嘅意象》中,诗人树科以惊人的简洁构建了一个关于存在的多维迷宫。

这诗表面上探讨的是遗传物质的形态,实则展开了一场关于语言、记忆与身份的诗学实验。

全诗仅十六行,却如同dna双螺旋结构一般,在有限的诗句中蕴含着近乎无限的解读可能。

数据与血脉、代码与祖先、信息与命运,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元素在诗人的笔下形成了奇妙的同构关系,最终指向一个根本性的诗学命题:诗歌是否也如dna一般,是人类存在的一种遗传密码?

诗歌开篇即以三组并列名词展开:"

数据,代码,篇章蓝图,卷本,书山……"

这种并置绝非随意,而是精心构建的认知框架。

诗人将现代科技术语(数据、代码)与传统知识载体(篇章、蓝图、卷本、书山)并置,暗示了两种不同但相通的知识传承系统。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提出的"

原文字"

(archi-écriture)概念在此得到诗意的印证——无论是生物遗传还是文化传承,本质上都是一种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dna作为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与书籍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在诗人眼中形成了深刻的隐喻对应。

诗歌的第二段突然转向家族谱系的描述:"

老窦老母嘅老窦老母老爷老嫲姊公姊婆嘅老佢哋……"

这种从科学术语到亲属称谓的跳跃,构成了诗歌第一次重要的语义转折。

诗人有意使用粤语特有的亲属称谓(老窦、老母、老爷、老嫲等),不仅强化了地域文化认同,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语言本身作为遗传密码的特性。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

社会事实"

,通过代际传承而保持其连续性。

粤语中丰富而精确的亲属称谓系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dna,记录着特定族群的社会关系与伦理结构。

"

佢哋唔系人哋佢哋噈系喺我哋……"

这两句看似简单的诗句蕴含着深刻的存在论思考。

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利用了粤语的语法特性("

噈系"

表示"

就是在"

),表达了祖先与后代之间不可分割的连续性。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

被抛"

(91orfenheit)概念在此得到反转——我们不仅被抛入世界,更被抛入一个由祖先构建的遗传与文化的双重谱系中。

祖先"

不是别人"

,他们"

就是在我们之中"

,这一认知打破了现代个人主义的迷思,重建了代际之间的本体论联结。

诗歌第三段再次回到抽象术语:"

符号,信息,密码规律,意义,宻钥?"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往复运动,形成了诗歌语义的螺旋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

密码"

与"

宻钥"

(密钥)并置,并在最后以问号结束,暗示了解读过程的不确定性。

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在《开放的作品》中指出,任何文本都包含着一定程度的解读开放性和多义性。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编码,其解密过程远比科学解码更为复杂多变。

诗人似乎在问:如果我们身体里携带着遗传密码,那么解读生命意义的密钥又在哪里?

诗歌的结尾以两个意象收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