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 粤语诗一日的诗学解析与文化意蕴探寻(3 / 5)
物存在与展的基础。
“万物阴阳”
则是传统哲学中解释万物构成与变化的核心观念,《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认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万物产生、展与变化的根本动力。
诗人将“天地人和”
与“万物阴阳”
并置,既点明了宇宙万物的构成规律,又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一日”
的时间维度中,“天地人和”
体现为昼夜交替时天地之气的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万物阴阳”
则体现为白天与黑夜、太阳与月亮、温暖与寒冷的对立与统一。
这种对宇宙规律与和谐关系的认知,让“一日”
不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而是成为人们体悟自然、反思自我的载体。
“太阳,月光,水火不容?相克相生,风土人情”
四句,则从自然现象入手,进一步探讨了“阴阳”
观念中的对立统一关系。
“太阳”
与“月光”
是白天与黑夜的象征,“水”
与“火”
是传统五行中相互对立的元素,在人们的常识认知中,它们似乎是“水火不容”
的对立存在。
但诗人以反问句式“水火不容?”
提出质疑,随后以“相克相生”
给出答案,这正是对传统“阴阳”
观念中“对立统一”
规律的深刻理解。
《周易?系辞下》中“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认为事物的对立双方(如刚与柔、阴与阳)在相互作用、相互推荡的过程中,会产生变化,推动事物的展。
“太阳”
与“月光”
虽对立,但正是它们的交替出现,才构成了“一日”
的完整时间;“水”
与“火”
虽相克,但正是它们的相互作用,才维持了自然的平衡——水可以灭火,火可以烧水,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自然生态的稳定。
而“风土人情”
则将这种自然规律延伸至人类社会,不同地域的“风”
(气候)与“土”
(地理)孕育了不同的“人情”
(文化习俗),这些不同的文化习俗之间,既有差异与对立,又有交流与融合,正如“水火”
一般,在“相克相生”
中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展。
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观察,将“阴阳对立统一”
的哲学思想具象化,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可感。
诗的结尾“咪笑,话噈话物竞天择,查实噈系喺心度有冇一……”
,则将哲学思考从宇宙自然拉回到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了一种“由外而内”
的认知回归。
“物竞天择”
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核心观点,强调生物在自然环境中通过竞争与适应实现进化,这一观点在近代以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人们解释自然与社会展的重要理论。
诗人以“话噈话”
(au691aa6,相当于“就说”
)引出这一观点,随后以“查实噈系”
(caak3sat6au6hai6,相当于“其实就是”
)进行转折,将对自然与社会展的认知,从外部的“物竞天择”
转向内部的“心度有冇一”
(sa1dou6jau5ou5jat1,即“心里有没有一种……”
)。
这里的“一”
虽未明言,但结合前文对“天地人和”
“万物阴阳”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