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声象互文与心相一体(1 / 2)

加入书签

“声象互文”

与“心相一体”

——论树科粤语诗《相由心生》的方言诗学与媒介批判

文元诗

【摘要】本文以香港诗人树科的粤语诗《相由心生》为研究对象,从方言入诗的声韵美学、佛教哲学与媒介理论的互文、电子时代心相关系的重构三个维度,探讨该诗如何通过粤语独特的音义系统,构建起一套关于影像时代的诗学批判。

诗中“冚唪唥”

“噈讲”

“嘟喺”

等粤语词汇不仅是地域文化标识,更以其音韵的爆破感与黏连性,模拟电子信号传输的物理特性,形成声象同构的审美效果。

作品通过“象-像-相”

的语义链变,勾连《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的哲学观照,又与麦克卢汉“媒介即延伸”

理论形成对话,揭示电视影像作为“心”

的物化形态如何反向塑造主体认知。

这种方言写作的当代性,正在于用最具泥土性的语言材料,切割最尖端的媒介现实。

一、方言音韵的物质性:声波与电波的同构隐喻

《相由心生》开篇即以粤语特有的量词“冚唪唥”

(全部)重复叠加,制造出声音的覆盖性效果。

第一个“冚唪唥”

修饰“镜像”

,指向光学反射的物理属性;第二个“冚唪唥”

搭配“品相”

,已从物理层面跃迁至伦理判断。

这种通过相同音节负载不同语义层的手法,暗合唐代皎然《诗式》“重言以气象”

的声律理论,但粤语入声韵尾[-k]的短促爆破(如“唥”

字),更赋予声波以电子脉冲的质感。

当诗人用“噈讲讲”

模拟电视信号断续的电流杂音,实际上构建了“声-电”

通感的物质基础:粤语九声的丰富性在此转化为对电磁波谱的诗性摹写。

这种方言音韵的媒介隐喻,令人想到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声音技术的研究。

诗中“采编,射波长信息,电模电样”

的排比句式,采用粤语特有的变调规律(“模”

读[ou4]时含模仿义,读[ou2]时指模具),使信息传递过程同时呈现复制性与变形性。

尤其“电模电样”

一词,既形容电视信号的电学特性,又暗指媒介塑造的标准化认知模式,其批判锋芒直指阿多诺所警示的“文化工业”

而“嘟喺精物”

的“嘟喺”

(都是)以平声拖长音调,与“精物”

(精灵之物)的锐利音色形成对比,恰似频道切换时真实与虚拟的恍惚交错。

二、象-像-相的三重辩证:从佛学名相到媒介哲学

诗歌第二节的“象唔喺象象喺像喺相”

,构成全诗的诗眼。

诗人利用粤语判断词“喺”

(是)与“唔喺”

(不是)的辩证结构,重构了佛教“相”

学的当代阐释链。

句“象唔喺象”

暗合《坛经》“于相离相”

的观照法,但将其置于电视媒介语境中时,“象”

的虚幻性不再仅存于心灵修持层面,更成为电子成像的技术本质。

第二句“象喺像喺相”

的递进关系,恰似《金刚经》“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的三段论式,但这里演绎的是影像生产的物质流程:光学之“象”

经电子编码为“像”

,最终被主体认知固化为“相”

这种哲学转换与弗洛伊德的“暗恐”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