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方言诗学之在地性重构(1 / 2)

加入书签

方言诗学的在地性重构

——《韶山嘅屋企》的族群记忆与语言诗学

文诗学观察者

(引论:方言作为诗学载体)

在汉语新诗百年展的光谱中,粤语诗歌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声部。

李欧梵在《现代性的追求》中提出的"

方言现代性"

理论,恰可诠释树科《韶山嘅屋企》中语言选择的文化深意。

这诗以"

琴日以前嘟唔记得咗"

的市井白话开篇,在音韵上暗合王粲《登楼赋》"

虽信美而非吾土"

的漂泊感,却在语法结构上颠覆了传统怀乡诗的抒情范式。

粤语特有的"

嘟噈扯"

等语气词,构建出叶维廉所称的"

具现性语言现场"

,使革命圣地叙事从宏大历史维度沉降到私人记忆的褶皱之中。

(第一诗节解构)

"

旧阵时嚟过几次呢嗰冲度"

的时空处理极具现代性。

诗中"

冲"

字既指韶山冲的地貌特征,又通过粤语音[t???]与"

憧"

(恍惚)形成谐音双关,这种语言游戏令人想到卞之琳《断章》的镜像修辞。

但树科的创新在于将文言诗的"

用典"

转化为方言的"

用音"

,钱钟书《谈艺录》中论及的"

声义相生"

在此获得新的诠释维度。

诗人对革命圣地的记忆呈现碎片化状态,这种处理与宇文所安《追忆》中分析的唐代怀古诗形成跨时空对话——当古典诗人用"

荒冢残碑"

构建历史沧桑时,当代诗人正用方言的流动性解构集体记忆的固态化。

(第二诗节的社会学解读)

"

单位出差长沙任务"

的叙事策略,暴露出后革命时代的精神困境。

诗中"

条友"

的市井称谓消解了公务叙事的严肃性,这种处理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的"

降格"

手法暗合。

值得注意的是,粤语"

噈要唔要噈"

的犹豫语法,精准复现了198o年代体制内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既向往革命圣地朝圣的神圣性,又困囿于日常生活的庸常性。

这种张力令人想起北岛《履历》中"

我不得不和历史作战"

的悖论,但树科通过方言的在地性表达,将意识形态冲突转化为更隐秘的语言内部冲突。

(末节的文化认同分析)

"

阿爷嘅屋企"

的称谓系统构成全诗最富张力的文化符号。

在粤语语境中,"

阿爷"

既指血缘祖父,也是民间对开国领袖的昵称,这种双重指涉恰如罗兰·巴特所言"

神话修辞术"

的当代实践。

诗人通过三代广东人的集体称谓"

我哋"

,将个人记忆升华为族群记忆,这种处理与黄遵宪《香港感怀》"

人人谈阿爷"

的殖民语境形成跨世纪呼应。

但树科的突破在于,他用"

屋企"

(家宅)替代了传统颂诗中的"

圣地"

意象,使政治符号重新植根于岭南文化的家族伦理之中。

(语言诗学价值重估)

该诗在音韵学层面展现出方言诗歌的独特优势。

如"

度任务度"

形成的尾韵循环,既遵守粤语"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